一、蓮簡介
蓮也稱荷,別名芙蕖、芙蓉、水芝、菡萏、紅蕖等,是一種多年宿根水生草本植物。作為我國常見的水中花卉,蓮的栽培歷史相當悠久,據說周朝已有記錄可尋,發(fā)展至今,其花色、種類已經難以計數。古代,我國還曾流傳十二花神的故事,是選取農歷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卉組成。其中,蓮居第六,即六月份的花卉代表,可見它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二、蓮文化
蓮子自古就被人們視為高級滋補營養(yǎng)品,飲食蓮子羹可鎮(zhèn)定安神,藕部可以制作各種菜肴,加工成藕粉等。其他如蓮葉、蓮花、蓮蕊等均是常見的藥膳食品。因此可以說,蓮渾身洋溢著食文化。另外,由于“蓮”與“憐”同音,古代詩詞中經常借用蓮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中有“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的詩句。相似實例還很多,這里不多列舉。
魏晉南北朝以來,蓮還成為士大夫的象征,代表君子的高風亮節(jié)。在許多文人筆下,它都顯得純潔、孤傲。如宋代周敦頤曾作《愛蓮說》,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彼?,蓮的高尚情操為后人推崇,并成為“四愛”之一,至今愛蓮者層出不窮。
蓮不僅深受儒家文人喜愛,它也是佛教中的圣花。佛經中把佛國稱為“蓮界”,寺廟稱為“蓮舍”,袈裟稱為“蓮服”,佛座稱“蓮座”,佛眼稱“蓮眼”等,似乎佛與蓮不可分離。其實,蓮在佛教中地位如此重要,究其根源也是因為它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
儒家與佛家兩大思想潮流是影響我國古代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鑒于蓮在其中所處的突出地位,蓮紋自然被廣泛應用到各類日常裝飾中。就歷代陶瓷制作而言,各時期不乏蓮紋圖案及造型。景德鎮(zhèn)的元代青花瓷中曾經制作了不少蓮紋器(圖1、2、3),可從側面體現出當時人們對蓮花的鐘愛。
三、明代官窯中的蓮紋繪畫
明初官窯中,元代曾經盛行的一把蓮、蓮塘、蓮塘魚藻、蓮塘鴛鴦等題材都得到傳承,所以不少瓷器繪畫都以蓮花為題材(圖4、5、6),這也更加肯定了元代景德鎮(zhèn)制品對明初御廠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其中,宣德朝是蓮紋制作最集中的階段,制品種類、釉色久負盛名。當時的蓮塘龍紋(圖7)在以往不太常見,是此時蓮紋發(fā)展的典型圖案之一。
蓮紋在明初官窯瓷器中經??梢?,特別是在繪畫鯖、、鰱、鱖等諧音“清白廉潔”的御廠圖案中出現,并被廣泛運用在各類釉色瓷(圖8)制作中(嚴謹說,“鱖”更與“桂”同音)。首先,古人贊美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如果賞賜蓮紋器予眾臣,統治者可以達到警示大臣要為官清廉的目的;其次,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意味性情正直,不結黨謀私。對君主來說,符合以上標準的臣子無疑有助于自己管理國家,利己利民。而流行的蓮塘龍紋,也可能是統治者警示自己廉潔的最好題材。
成化朝官窯瓷器的蓮紋變化也不容忽視,當時的蓮塘鴛鴦紋使用相對頻繁?!傍x鴦”在古代稱為“匹鳥”,晉代張華的《禽經》中記載:“鴛鴦匹鳥也,朝倚而暮偶,愛其類也”。崔豹在《古今注》中也曾提到:“鴛鴦,水鳥。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者相思死,故謂之匹鳥”。鴛鴦紋飾的大量使用令成化帝與萬貴妃的愛情故事變得更為浪漫多情。 雖然從科學角度看,“鴛鴦生死不分離”的說法存在不少疑點,但對古往今來處在愛情道路上的情男圣女卻帶來無盡鼓舞,起到難以評估的積極作用。
除以上各類紋飾外,明代中后期的御廠還設計出不少其他蓮紋圖案(圖9),其寓意與以往蓮紋大同小異,所以這里不再做深入探討。
四、清代蓮紋的發(fā)展
清代的蓮紋繪畫總體繼承了明代原有圖案,但從部分細節(jié)看,明顯比明代有所改觀。除嚴謹生硬的官仿官制品外,御廠圖案設計者還對一些原有紋飾進行改革加工,用細膩的繪畫筆法把蓮紋表現得生動逼真,尤其在彩瓷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如金彩等各種特殊彩釉的應用(圖10、11、12、13)。當然,圖案細致化原本是清代御廠器物制作的共同特征,并不僅表現在蓮紋方面,只能說是瓷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后來清代中期仿生瓷的大量興起,御廠也開始制作蓮紋類制品(圖14),算是比以往又上一層臺階。
蓮與白鷺結合的繪畫圖案在元青花中已被采用,明代御廠制作不多,進入清代乾隆時期再度盛行。該紋飾也是取各自諧音,如“鷺”諧“路”,與蓮組成“一路清廉”,其寓意與明代盛行的“清白廉潔”紋飾并無根本區(qū)別。從已知資料看,此類“一路清廉” 圖案,器中白鷺或一(圖15),或三,乃至更多(圖16),看得出統治者對此類圖案的設計并沒有嚴格限制白鷺的具體數目。
蓮除與鴛鴦、白鷺等組合外,也經常與翠鳥相互搭配(圖17),這些實例都可以看出清代蓮紋繪畫比明代更靈活,也更復雜。
清代繪制四愛圖的制品也不少,該類紋飾在明初洪武時期曾偶爾出現,但不及清代普及。“四愛”包括蓮、梅、牡丹、菊等,可以看作是古代文人繪畫四愛的簡化圖。該紋飾的復興應該與清代彩瓷發(fā)展進步至關重要,否則很難繪制出如此精彩、清晰的花卉群體圖(圖18)。
五、官窯中與蓮有關的詩詞
明末清初,景德鎮(zhèn)興起在瓷器繪畫中結合詩詞,增加文氣與書法情趣??滴跤鶑S受其影響,制作了十二花神杯這一代表性題詩器物,其中的荷花杯使用了唐朝詩人李群玉在《蓮葉》中的一句,即“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睆臍v史角度看,康熙十二花神杯的制作意義不可小覷,因為它直接影響了在該朝繁榮起來的琺瑯彩瓷制作(因筆者在其他文中已涉及過這一話題,所以這里不多敘述)。
雍、乾琺瑯彩瓷中出現的蓮紋繪畫、詩詞都比較多,如明代申時行在《蓮花》中的“妝凝朝日麗,香逐晚風多”,南宋詩人楊萬里在《小池》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都與蓮紋圖案搭配過。還有暫時沒有查明出處的“介如君子德,韻似美人妝”(圖19)也時而出現?!敖槿缇拥隆敝械摹敖椤庇靡员憩F意志,帶有“正直,有骨氣”的意思,類似于“介如石焉”。
總體看,清代制品使用這些詩詞的主要意旨在于強調蓮花的情操、美麗與芳香。其中,“介如君子德,韻似美人妝”尤為生動,短短一句把蓮的圣潔與美麗都表達得淋漓盡致。
清代官窯瓷器中古詩詞被廣泛應用,乾隆帝還令督陶官將其御制詩繪制在官窯制品上,其中與蓮相關的器物有臺北故宮所藏“乾隆己卯(乾隆二十四年)新秋御制”的紅彩塘蓮把壺(圖20),自題詩為:
秋荷葉上露珠流,柄柄傾來盎盎將。
白帝精靈青女氣,惠山竹鼎越窯甌。
學仙笑彼金盤妄,宜詠心茲玉乳浮。
李相若曾經識此,底置驛遠馳求。
六、綜述
首先,從明清官窯蓮花紋飾發(fā)展看,兩朝在前、中期的發(fā)展較為突出,可以代表各自王朝蓮紋的主要制作特點,但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的蓮紋繪畫要比明代永、宣、成時期的復雜、細膩,特別是在粉彩、琺瑯彩中的應用,使蓮紋顯得更加傳神。
其次,根據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蓮紋繪畫之所以在明清官窯中大量使用,主要可以歸結為兩大原因:一、“蓮”與“廉”諧音,自古被推為圣潔至尊,“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警惕群臣,利于安邦定國。二、蓮花芳香宜人、優(yōu)雅秀美,在色調豐富的彩瓷制作中,以它為主題,可以進一步渲染繪畫藝術效果。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