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突然戒嚴———真是巧遇。
但見廟前青石牌坊至馬路相接處的夾道兩邊,數(shù)以千計的人群站立著??壳暗奈恢蒙希?00余名身著寬袖古裝的70代孔圣人弟子———他們手捧經(jīng)書,在等著迎接“圣人”的到來。
公路已被封鎖。諸多打著小黃旗的旅游團被拒之門外。
人們在猜測:搞得如此神秘,如此隆重,迎接的是什么大人物呢?
不管是誰,我隨身帶的“佳能”將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
忽然間,人群中響起悅耳動聽的嗩吶聲。隨著迎賓樂曲的旋律,從城門深處的大道上出現(xiàn)了兩位身著古裝的廟院守門人,手持兩塊“肅靜”、“回避”的宮內(nèi)長牌,行走左右,旁邊還有警察開道。隨后是4名身著寬袖長衫、腰系紅帶、頭戴紳士帽、手托圣書引路的孔門弟子。緊跟在后面的則是兩位身著西服、個高似塔的保鏢和幾位衣著艷麗的仕女,他們陪伴著一位個兒適中、身著白衣、臉帶微笑的中年女子。心明眼亮的圍觀者驚奇地叫起來:于丹,于丹!是她,她就是于丹!圍觀者爭先恐后地往前擠,想仔細看一眼這個在電視上說《論語》的女子。
迎賓儀仗隊來到牌坊前的拱橋處,前導(dǎo)停下,于丹止步。我趁機擠到正在拍電視、抓鏡頭的人群中,舉起相機,對準于丹,“咔嚓”一聲,就拍下了這個難得的特寫鏡頭,成了我們這個團隊的獨家新聞。
現(xiàn)場警衛(wèi)維持秩序,確保安全,對圍觀者越線加以限制,給于丹以行動的方便,不讓眾人接近這位當今的知名人士。
迎接于丹的是孔廟當今迎圣的最高禮遇。此時,她在等候孔廟開啟第一道大門———仰圣門。
現(xiàn)存的這道仰圣門,裝有一對鐵質(zhì)獅子頭。朱紅的鐵大門,厚實而堅固,為清代乾隆皇帝所重修并題匾。
此門只有高官大圣進廟祭祀時才可以開啟?;实奂揽?,經(jīng)過孔廟大門也得下馬下轎,步入圣門,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鐵大門的鐵大鎖被打開,圣門暢通無阻。于丹一行漫步而入,先經(jīng)圣門前的一條南北長一百余米的大通道。
于丹進門入廟,戒嚴禁令隨之解除,后面的游人蜂擁而入。
于丹進孔廟,是應(yīng)曲阜市人民政府之邀而來的。此行任務(wù)是前往孔墓祭祀。
從偶見于丹,至于丹隱去,令我想起那本《于丹〈論語〉心得》的暢銷書。
我最初接觸這本書,是在赴小港途中的汽車上。
前些日子,我從開發(fā)區(qū)采訪返城,乘坐企業(yè)老總的車子,偶爾從駕駛室座椅后面的網(wǎng)扣袋里發(fā)現(xiàn)一本書,書名叫《于丹〈論語〉心得》,我好生奇怪,她的書,竟然普及到開車人的群體之中,可見此書的流行之廣了。我看到印在封面上的那段核心提要的話,就覺得這位年輕的大學(xué)古典文學(xué)教授的思想境界似乎低了一籌,與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不相一致,與眼下全社會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宣傳似乎不夠合拍。這段話的原文是:《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眾所周知,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偉大的理想主義者,其思想境界要比“過上快樂的生活”高得多?!墩撜Z》的“真諦”,也不只是讓人們單純地去追求“快樂的生活”,而是讓人們?nèi)W(xué)習(xí)、去追求孔子積極向上、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墩撜Z》的真正的意義,應(yīng)該是以“仁”字為“真諦”?!度纸?jīng)》講孔孟之道,核心問題是“講道德,講仁義”,這與當前宣傳的“榮辱”觀和胡錦濤同志所提倡的“八榮八恥”是相一致的。這才叫“古為今用”。在《三字經(jīng)》指出儒家學(xué)說的要點時,有孔子的話。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意是:要立志終身追求真理,目標在于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始終把握住仁愛這個倫理核心,然后掌握和運用各類知識和技藝去干事業(yè)。在這段話里,我認為最要緊的是“依于仁”這一句。《論語》的核心也在于此。所以我認為,把“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歸結(jié)到《論語》的真諦里,用共產(chǎn)黨人的眼光看問題,就覺得站得不夠高,看得不夠遠了。但看了書中“心靈、理想、人生之道”等七方面的有關(guān)解說,又覺得于丹用通俗的語言,講述自己對孔子歷史地位、學(xué)術(shù)思想的理解和應(yīng)用,具有普遍意義。她可以稱得上是當今社會讀《論語》的引路人。
在她的“天地人之道”一章里,有這樣的一段話:“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xiàn)在我們必須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p>
話說得通俗實在,形象有趣,可謂導(dǎo)讀得體。
對孔子《論語》的原文,在書中,于丹有這樣一句通俗的講解:
子貢是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wěn),需要哪幾條呢?這個故事在《論語》里叫做“子貢問政?!?/p>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這三條于丹將它解讀為非常通俗易懂的的白話文: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性能夠豐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與人們平時說話一樣的引導(dǎo)方法,頗能引起國人學(xué)習(xí)《論語》的興趣,這也許是這本書能廣為傳播的原因所在吧!
于丹一行離孔廟后,我們隨導(dǎo)游來到“大成殿”前沿。
舉目平視,我立時被這座建筑恢宏、金碧輝煌的大殿所吸引,駐足觀之。
這座大殿是孔廟29處景點中規(guī)模最大、造價最高的一座。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所在,是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安岱廟的天貺殿合稱的“中國三大殿”之一。孔子的坐像就在這大殿正中。而孔廟又是地處曲阜古城的一組獨具東方建筑特色、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超越古今的古代建筑藝術(shù)群落,與北京的故宮、承德的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古木掩映之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檐,正中有一海蘭色豎匾,周邊金色群龍緊緊圍護著三個鎦金大字:大成殿。據(jù)介紹是清雍正皇帝的手跡。
大成殿雄居于有雙層石欄的臺基上,殿前有可用作祭祀的大平臺。臺基上面,復(fù)道四通,重檐九脊,回廓環(huán)繞,雕梁畫棟,金箔貼裹,熠熠生輝。四周環(huán)立著的28根龍柱,均以整石刻成。其中18根八棱石柱,以龍云為飾,每面淺浮雕加細雕團龍9條,每柱72條,18根石柱共雕有1296條,恰好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的總數(shù)1296條相合。從中足以看出古人雕刻水平之高。
春來孔廟,游人如織。正當我們向孔府方向而去的時候,突然碰上已相識20多年的老朋友、著名作家李建樹。我好生奇怪地問他:你怎么也來了?想不到會在孔老二家鄉(xiāng)碰到,真是無巧不成書啊!他笑笑說,我們是文聯(lián)組織的團隊,是來異地采風(fēng)的,游曲阜、登泰山之后,還要去青島、煙臺、威海呢!能在這里碰面,真是湊巧!我說,巧事還有呢,也是在這個地方,有幸見到那個在全國走紅的于丹,還拍了個她的特寫鏡頭。我問他有沒有見到過這個風(fēng)流人物。他說聽說過,但沒有見到過。旁人插話道:于丹往孔墓祭祀去了,還沒有回來,興許也能見到。老李說,于丹其人,書里照片、電視圖像,都見到過了,見不見也無所謂,還是老老實實游“三孔”吧!
【責(zé)編 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