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不但良辰佳節(jié)不肯輕輕放過,就是養(yǎng)蠶,也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后才曉得,祖母的養(yǎng)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歡喜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我所歡喜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問的廳上,地上統(tǒng)是蠶,架著經(jīng)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后,又用一張大葉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這真是一年一度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后,全家靜默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過了幾天要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似乎以為現(xiàn)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yīng)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后面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用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姊不要吃的原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臺、八仙椅子,都并壘起,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后,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復(fù)一切陳設(shè)。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于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xiàn)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真是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姊,都像童話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憶!只是這劇的題材,現(xiàn)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yǎng)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shù)萬的生靈的殺虐!所謂飼蠶,是養(yǎng)犯人;所謂繅絲,是施炮烙!原來當時這種歡樂與幸福的背景,是生靈的虐殺!早知如此,我決計不要吃他們的桑葚、枇杷和軟糕了。近來讀《西青散記》,看到里面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卑驳萌碎g也發(fā)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復(fù)養(yǎng)蠶。不久父親與諸姊弟相繼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件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江蘇東臺 胡秀華 薦自
《豐子愷文集》之《憶兒時》,有刪節(jié))
作者簡介:豐子愷(1898~1975),現(xiàn)代畫家、文學家、藝術(shù)教育家。簡易樸實、意境雋永,是他的漫畫和散文的特點。
想一想:
1.讀完本文,說說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2.文中作者敘述了兒時養(yǎng)蠶過程中的哪些樂事?為什么結(jié)尾又說對于養(yǎng)蠶的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責任編輯/梅香 meixiang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