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詞一:爸爸,你總喜歡為了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而嚴厲地指責我或者媽媽,如果我們反駁幾句,你就會更加暴躁;媽媽,你總是嘮嘮叨叨,一件事情可以說上一整天,弄得我們心煩意亂。記得你們曾經(jīng)說過“家是快樂,家是和睦”,既然你們都知道,那為什么會去制造不快樂、不和睦呢?既然都是一家人了,就應該互相體諒、互相包容,不是嗎?也許因為你們忙于工作忙于家務,而使自己的脾氣不是很好。那么請想一想,大家都是忙了一整天了都累得不得了了。所以請把壞心情都丟棄掉吧,家里是只需要好心情的,因為這里是有最愛你的人與你最愛的人的地方!當然,我也有許多方面做得不好,請你們也幫我指出來,好嗎?大家都說我們家是一個“熱情而幸福的文明家庭”,那么,就讓我們一起為了這個文明家庭而努力吧!
飄零
證詞二:媽媽,你的腳剛踏進家門口,便開始說家里如何如何亂,如何如何不好,總之,天天有缺點。你怎么會有這么多抱怨呢?當我們一家人吃飯時,你又要抱怨。當你做家務時,你的話更多了。當然,你為家庭作出的貢獻我不會否定掉,但是你的努力再多,被你的嘮叨的性格也抹掉了不少啦!“行動派”的女性更有氣質(zhì),更有魅力喲!
潘睛云
被采訪家庭:
人物一:可以,80后一個,有時懂事,有時乖張。
人物二:可以的媽媽,職業(yè)會計師。超過50歲,照她的話來講,已經(jīng)過了更年期了。
可以:很多人都說爸爸媽媽總是發(fā)脾氣,尤其是媽媽很嘮叨?,F(xiàn)在好像媽媽已經(jīng)被固定為一個啰嗦的形象了。其實我是很有體會的,有時候連爸爸都嘮叨起來了,真的讓我很煩。你就是經(jīng)常前一句說“我知道你懂的,就不說了”,后一秒又開始嘮里嘮叨起來了。明明我們都明白的道理還要不停地說,這樣反而讓我們有逆反心理,更加不想聽話了。
媽媽:但是作為家長都會擔心的啊,就算知道孩子明白,腦子里還是一直煩惱著擔心著,就忍不住要說。這可能是媽媽的家庭角色的關(guān)系吧,所謂相夫教子嘛,可見教導孩子是媽媽在家里的“職業(yè)”。你也要體諒下家長嘛。
可以:可是有的時候明顯是爸媽心情不好而發(fā)脾氣,那孩子不是成了受氣包,這樣不是很可憐嗎?就算我們可以體會工作的壓力,但這也不是你們發(fā)脾氣的理由啊。而且醫(yī)生說過發(fā)泄情緒是必要的,但要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我看應該學習國外的做法,給你們的單位都設置個專門供人宣泄情緒的房間,省得家人倒霉。
媽媽:那你要想到爸媽平時上班也沒有地方好發(fā)泄壞心情啊?;氐郊矣挚吹揭粓F亂,發(fā)現(xiàn)有這么多事情要做,怎么會不發(fā)脾氣,簡直就是炸藥桶一點就著啊。不是說家是人們的避風港嗎?上班的壓力一放松下來很容易就對著親人發(fā)泄出來,所以說最親的人最容易相互傷害啊。從另一個角度說,你為什么不想想自己能干些什么呢?比如看到父母很累就幫忙多做些家務什么的。其實孩子在家里的紐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你們甚至可以澆滅點燃炸藥的火花。
可以:這也是一門學問,對我們來說難了點。而且最討厭就是爸媽老是指責我們而不會自省,我們一提意見就被視為沒大沒小要發(fā)更大的脾氣,如果家長心情好的時候說又認為我們是在開玩笑。很不公平的……
媽媽:這的確是個問題,我有時候也很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沒錯的,就算有錯也不能被孩子責備,這大概是家長很無聊的所謂長輩的自尊吧。不是每個家長都開明到這么民主的,如果真能做到這點,恐怕就沒有之前說的矛盾了。
小編診斷:
討論了這么多,好像也沒有什么很具體的解決辦法。人們常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們也可以認為對不同的爸爸媽媽孩子可以采取的方法都不同,但是有些是所有人都可以學習借鑒的。
首先就像前面說的,在家里,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擔當一部分的家務的話,將給父母減輕一些負擔。哪怕只是很小的事情,看上去好像幫不上什么忙,但是父母的心情會好很多,自然家庭氛圍也會輕松很多哦。
其次就是說話的方式。將句尾的感嘆號都改為問號效果會很不錯的。比如你的責備:你怎么能××××!把它改為你覺得××××怎么樣?說的內(nèi)容是一樣的,但造成的印象大大不同了,不是嗎?注意說話的技巧與語調(diào),不僅可以把你心中的想法宣泄出來,還可以舒緩家庭氣氛。
不知道這兩點能不能幫上忙,大家可以自行參考,其實在親人面前,將心意真實有效地傳達出來就好。
實習編輯/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