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南方都市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拉蘿·里希克女士發(fā)現(xiàn)中國有一些女嬰被遺棄。里希克的親生父母離婚后,母親再婚,幸運的是,她的繼父對她很好。這種經(jīng)歷讓她萌生了收養(yǎng)孩子的念頭。
于是拉蘿·里??朔驄D通過復雜而嚴格的收養(yǎng)手續(xù),向美國收養(yǎng)機構(gòu)支付了1萬5千美元,從中國帶回一個小女孩。他們給女孩子取名瑪雅。
里??吮疽詫懽鳛樯?,自從收養(yǎng)女兒后,她就不再工作了,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照顧女兒。他們視瑪雅為掌上明珠,還把收養(yǎng)那天定為“獲得你”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一家人都要到餐廳慶祝,瑪雅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餐廳并點菜。
瑪雅的人生就此改變。
此后一天,里希克的丈夫邁克在家里看著入睡的瑪雅發(fā)呆。他忽然想到如果我們沒有收養(yǎng)她,她的命運會怎樣?如果我們自己生一個孩子,就會有一個孩子失去被收養(yǎng)的機會。
于是,這對夫婦私下商量,決定放棄自己生育孩子的念頭,再收養(yǎng)一個女孩。2003年11月,里??朔驄D帶著4歲的女兒瑪雅再次來到中國廣州,收養(yǎng)了被遺棄在一家超市門口的女嬰——八個半月的愛芮亞。
這個故事如此美好,我本以為到此為止,但是沒有。
對收養(yǎng)的孩子,要不要告訴她們真相呢?
里希克夫婦沒有回避這個事實,他們對瑪雅解釋:“你的父母不是不愛你,只是當時無法給你足夠的愛,而恰好我們能夠。所以,他們就給了我們這個寶貴的機會來愛你。”
里??朔驄D的意思是,他們不是居高臨下地施舍愛,而是獲得愛兩個小女孩的機會,并對此充滿了感恩。他們把這種感恩表達出來,讓小瑪雅懂得擁有愛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他們的兩個寶貝女兒,在溫暖的愛中,可以放下對生身父母的怨恨,少了被遺棄的自卑與挫折感。有了愛和諒解,她們將會心靈健康地成長,擁有更光明的人生。
(孫靜初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