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國藩的門生許振出任江蘇布政使。當時,曾國藩已死,他的弟弟曾國荃任兩江總督,是許振的頂頭上司。過去,兩人積怨頗深,關系一直不好,成為上下級后,曾國荃耿耿于懷,寫好一份奏折,準備彈劾許振。
凡事沒有不透風的墻。許振聽后,焦急萬分,向一個紹興籍的著名師爺討教對策。
師爺沉吟半晌,說:“事到如今,只好以情動人?!彼屧S振火速在南京城買下一幢大房子,改建為書院。為了表示對曾國藩的尊崇和懷念,取名為“文正書院”。師爺還替許振擬了一副對聯,掛在曾國藩的遺像兩旁:“瞻拜我惟余涕淚,生平公本愛湖山?!?/p>
正式開學的那天,許振邀請曾國荃以及全省各位大員蒞臨。曾國荃感到盛情難卻,不得不出席。
儀式開始后,眾人向曾國藩的遺像施禮,只見許振伏地痛哭。禮畢,許振恭請曾國荃為書院題寫匾額。隨后,許振向全體學生講話,說自己受先師曾國藩之恩,畢生難報,愿兩江人士不忘先師恩德。他還滿懷深情地說:“兩江總督曾大人是先師之弟,大家見到他,如見到先師一般?!?/p>
許振的一席話,講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曾國荃回到總督衙門,立即燒掉彈劾許振的奏章,對別人說:“如果彈劾許振,就對不起家兄了?!?/p>
后來,許振對師爺佩服得五體投地,說:“你的這個主意,為什么能夠立竿見影?”
師爺不緊不慢地說:“一般來說,在彼此陌生的人之間,最初印象的好壞,起到先入為主的重要作用,而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間,最近印象的好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雙方往往都將對方最近一次的表現,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據此發(fā)生遠近親疏的微妙變化,甚至出現質的轉變。與曾國荃的這次交往,你憑借對曾國藩的感激與懷念,動搖了他要彈劾你的決心?!?/p>
(甘寧燕薦自《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