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李墨師,您是《飛碟探索》的老熟人、老朋友了,但與刊物做公開的交流訪談,但與刊物做公開的交流訪談,這還是第一次,請您談?wù)勀腢FO、飛碟觀?
李墨林(以下簡稱“李”):先談UFO吧,UFO就是不明飛行物。我個人認為不明飛行物經(jīng)過多年在世界各地人們面前的表現(xiàn),其存在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社會上能夠掀起廣泛的UFO熱,就說明它在人們的心理上已經(jīng)得到認可。但社會上又同時存在一種盲目否定之風,這就顯得很不正常。在大量的目擊者與目擊證詞面前,某些人可以自己不信,但不能干擾別人的視線和社會潮流。毋庸置疑。這世界上說謊的人很多,造假的人很多,但講信用的人同樣也很多。所以你可以認為一個人說謊,幾個人說謊,但你不能說所有的人都在說謊。在成千上萬人的親眼目睹和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獻檔案面前矢口否認,這本就是一種不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但對于飛碟這個問題,要弄清楚就比較困難和沉重了。首先,我相信某些古人的記載,也相信以后某個時期它們可能會到來。但對于目前的那些關(guān)于飛碟的目擊報道,抑或第二類甚至第三類接觸等稀奇事件,我自己卻大多不敢相信。因為飛碟不同于U-FO,在自然界中,只要我們弄不清楚的不明飛行物體,都可以劃歸為UFO;但飛碟則必須是從外星來的,并且真正由外星人駕駛的貨真價實的飛行器,方可稱之為飛碟。這就使UFO與飛碟這兩個長久以來一直相聯(lián)的名詞,變成了表面相似,而實質(zhì)上并不完全同屬一個概念的問題,于是差異和問題也就來了:對于U-FO,只要有照片、錄像帶或目擊者的證詞就應得到認可;對于飛碟,在上述的基礎(chǔ)上,還必須加上實實在在的物證,然后才能夠最后得以確定。不過現(xiàn)在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是飛碟這一名稱自從誕生至今,還從未有人拿出一件讓人完全信得過的物證,這也是飛碟之所以多年來一直沒有形成正式結(jié)論的根本原因。
在飛碟最終的認定問題上,以前,我的確對那些動輒持否定意見的專家學者有些心存腹誹,認為他們太吹毛求疵,太小題大做。然而一旦認起真來,假如你讓我來鑒別真?zhèn)?,恐怕我也得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僅憑幾個人的目擊報告或幾張圖片影帶,就下結(jié)論判定其為飛碟,就相信確系外星人來到了地球,非但不是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也很容易鬧出笑話來的。
雖然確證的時日遙遙無期,探索的歷程倍加艱辛,但就外星生命、外星人和飛碟本身,我對其真實性仍然堅信無疑。只是我的立足點很簡單,我認為對外星人的認識偏差首先來自我們?nèi)祟愖陨恚何覀冎活櫇M懷熱情地漫天尋找外星人,卻忘記了自身在宇宙中的存在。那么,不知人們想過沒有,我們自己究竟是誰?現(xiàn)在大家站在地球上看宇宙,咱們自然是地球人;如果站在宇宙其他任何一個點上來反觀地球,難道我們本身不正是地地道道的外星人嗎?在大宇宙中,作為外星人的我們能夠存在,其他星系、其他星球的外星人為什么不能存在?在此,我倒要請教一下那些對外星生命和外星人持堅決反對意見者,你們在否定外星生命之前,能否先否定你自己,如果你否定不了你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在邏輯上你就無法否定外星人的存在。
問:好,非常深刻,那您如何看待公眾對UFO的狂熱?
李:這個問題倒比較容易回答,可以說只要一句話就基本能夠說清楚:即公眾之所以對UFO產(chǎn)生狂熱,恰恰說明人類在宇宙中感到孤獨。
問:是的,只有在感到孤獨時,才會想到尋找同類,這的確是人之常情。下面是第三個問題:可否結(jié)合您的專業(yè)來談UFO和飛碟?
李:可以,不過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是無法作為正常的例子來說明的。
我只讀了小學,現(xiàn)在職稱是副教授。20世紀70年代,我作為部隊特招的文藝兵,在部隊文工團拉了五年的首席小提琴,復員后在工廠搞過政工,在文化館做過美術(shù)與文藝輔導,在劇院做過編劇,在建筑公司當過團支書,在報社當過編輯,在機關(guān)當過職員,在文聯(lián)及攝影家協(xié)會也供過職,而現(xiàn)在則在山東黃河源樂器制造有限公司。30多年來,我在國家及省市報刊上發(fā)表過的攝影、美術(shù)、科技論文和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約千余篇,同時還有40余項科技發(fā)明,其中有6項獲得了國家專利。
問:您的經(jīng)歷的確挺復雜的,不過大家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如何分一部分給UFO和飛碟呢?
李:這很有關(guān)系,因為我的很多工作與愛好不但都屬創(chuàng)造性勞動,而且都和想象力有關(guān)。您知道,如果想象力差,是絕對無法從事UFO與飛碟的研究工作的。多年來,我寫過飛碟、畫過飛碟。貴刊還出版過我關(guān)于飛碟的長篇小說,雖然不能說我的一切都和UFO與飛碟有關(guān),但起碼一條,我認為人只要喜歡上天文與飛碟,他的視野就一定開闊,他的胸懷就一定寬廣,因為和恢宏的宇宙相比,不但人渺小,地球渺小,甚至連太陽系都微不足道了。一個人如果能夠了解他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自身存在的價值,日常生活中,他就再也不會像普通人那樣斤斤計較,而這些,則正是我從事許多門類不同的專業(yè),而且每項都能夠獲得一些成功的主要原因。一句話,天文與飛碟的確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人獲益良多。
問:現(xiàn)在換一個話題,您認為人類有可能制造出飛碟來嗎?
李:為什么不能?縱觀人類發(fā)展史,從茹毛飲血到結(jié)繩紀事,到甲骨文、鐘鼎文,到紙張火藥,到現(xiàn)代所有的高科技,人類科技發(fā)展所走過的路,正是按照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路:開始是以萬年為單位,漸次遞減到千年、百年、十年,再次就是年、月、日、時,而現(xiàn)在則早已是分秒必爭了。這即是說,現(xiàn)代高科技在僅僅一秒的時間內(nèi)所獲得的進步,就比人類初始用一萬年進展的總和還不知要大出多少倍。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發(fā)展下去,再過若干年,人類什么樣的東西不能制造出來?
問:您很有信心,請問您見過飛碟嗎?
李:您一下子觸到了我的軟肋。說實話我沒見過飛碟,確實沒見過。多少年來,我無數(shù)次地仰望星空,但上蒼在現(xiàn)實世界從未給過我機會,卻讓我在夢中夢到了飛碟。在睡夢中,我見到的那種場面確實讓我十分激動,讓我嘗到了久已渴望的幸福,然而一覺醒來,四大皆空,留下的只是深深的遺憾和失望。
至于UFO,我的確見過兩個,只是都不太精彩。我是搞文學的。按說把經(jīng)過描寫得曲折復雜一些應該不是很難的事,但目擊不是創(chuàng)作,必須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如果失實,就是欺騙。不過1988年我拍的那張UFO照片還比較不錯,后來寄給貴刊了。
問:請您談一下人類最終可以破解UFO和飛碟之謎嗎?探索UFO、飛碟對人類有何意義?
李:我想,人類最終完全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大自然的恩賜破解UFO與飛碟之謎的。我說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毫無疑義,但說大自然的恩賜也不是故作矯情,因為破解UFO與飛碟之謎需要時間。這時間可能較短,也可能很長甚至相當長,這就需要上天給人類安排一個合理的時限,如果不考慮這一點,恐怕一切都是空話。
至于探索UFO和飛碟對人類的意義,這個題目太大,分量太重,已不是我一個人所能完全回答得了的問題。不過以我之見,我覺得人類在潛意識中,首先對自身所生存的大自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因而迫切希望能夠在另外一個世界尋找到自己的知音,以消除自身的孤獨和焦慮;其次是受近代天文學的影響,加上日漸普及的媒體,人們已經(jīng)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到地球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地球所能存在的時間和壽命。雖然那一切距現(xiàn)在還相當遙遠,但科學和大自然卻像釜底抽薪一樣,最后肯定要毀滅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這種讓人類喪失最基本的安全感的訃告,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但是沒有辦法,人類無力回天,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外星球和外星人。因此,人們便不由自主地紛紛對UFO和飛碟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狂熱。
問:最后一個問題,對于U-FO和飛碟,您想特別談點什么?
李:我想特別談的,是宇宙中是否存在單一現(xiàn)象即孤例的問題。通過多年的天文觀測,人們早已知道宇宙中不但有數(shù)不清的恒星、行星、中子星和白矮星,同時還有數(shù)量龐大的黑洞、白洞、星云和星系。以上所有這些天體都有極其龐大的家族,若按數(shù)量計,每一種天體恐怕都要以“億”來做單位,就是說,每一類天體起碼都得有百億、千億乃至萬億的總量。在所有這些天體的物理環(huán)境中,類似地球所處的大環(huán)境同樣不計其數(shù),同樣屬于天文數(shù)字。那么我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任何現(xiàn)象在宏觀的整體宇宙中都可以無限重復,到處都在制造著同類產(chǎn)品,地球在宇宙中有何特殊之處,可以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大宇宙中任何現(xiàn)象都沒有孤例,都沒有唯一,這早已為天文觀測和天文理論所證實。以此推論,我相信人類最終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一定能夠找到知音,找到我們的同類的,其間的全部問題,最終也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
(颶風工作室 圖)
棕矮星原先被稱為“黑矮星”,代表在宇宙間漂浮的類恒星天體或質(zhì)量不足以發(fā)生核反應的天體。但“黑矮星”一詞現(xiàn)在是指一些停止發(fā)光,并已死亡的白矮星。
早期的恒星模型指出,一個天體欲成為真恒星,必需擁有80個以上的木星質(zhì)量,以產(chǎn)生核反應。棕矮星的理論最初于1960年提出,指其數(shù)量可能比真恒星多,由于未能發(fā)光,要尋找也頗為困難。它們會釋放出紅外線,可憑地面的紅外線偵測器來偵測,但由提出至證實發(fā)現(xiàn)足足用了數(shù)十年。
近期的研究則指出,恒星能發(fā)光發(fā)熱除取決于質(zhì)量外,也包括其內(nèi)含的化合物。一些棕矮星的質(zhì)量達到90個木星仍不能點燃內(nèi)部的氫。還有當一團星云塌縮時,除產(chǎn)生恒星外,也會產(chǎn)生不發(fā)光的棕矮星,其質(zhì)量少于13個木星。
首個棕矮星于1995年得到證實,至今已有100多?,F(xiàn)時普遍認為棕矮星是銀河系中數(shù)目最多的天體之一,較接近地球的棕矮星位于印第安座的epsilon星,該恒星擁有兩顆棕矮星,距離太陽12光年。棕矮星是類恒星天體(簡稱類星體)的一種,質(zhì)量約為5~90個木星。與一般恒星不同,棕矮星由于質(zhì)量不足,其核心并不會融合氫原子來發(fā)光發(fā)熱,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nèi)部及表面均呈對流狀態(tài),不同的化學物質(zhì)并不會在內(nèi)部分層存在?,F(xiàn)時人們?nèi)栽谘芯孔匕窃谶^去是否曾經(jīng)在某位置發(fā)生過核聚變,已知的是。質(zhì)量大于13個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