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讀小克萊·布萊爾的《麥克阿瑟》時,有一個情節(jié)深深打動了我。
1889年,19歲的麥克阿瑟進入他夢寐以求的西點軍校,但進校不久,他就在訓練中遭到高年級學生殘忍的捉弄,以致發(fā)生痙攣和昏厥。
事后,在接受法院對西點軍校這種不光彩做法的調(diào)查時,他道出了詳情。但當法院要他講出惡作劇的學生時,他猶豫了。然而如果拒絕服從命令,他可能被開除。這意味著他孩提時代全部夢想的破滅。
這個時候,母親送他的一首小詩幫助他下了決心。詩的大意是,人們將以他來判斷母親的品行。如果陰影或羞恥抹黑他的名字,母親也將蒙受恥辱。有著良好家庭教養(yǎng)和稟賦的麥克阿瑟具有維護個人和家庭榮譽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允許他告發(fā)同學。于是麥克阿瑟不顧可能發(fā)生的前途危機而選擇了沉默。這個選擇使他贏得學員們的普遍尊敬。
在這場由惡作劇釀成的事件中,麥克阿瑟既是受害者又是見證人。在接受法院調(diào)查時說出真相是他的義務,而且有助于糾正軍校高年級學生欺負新生的不良風氣。雖不情愿,他還是配合了調(diào)查。但如果具體講出惡作劇學生的姓名,使他們受到懲罰,盡管行為上無可指責,可是對一個尊奉榮譽原則的美國人來說,這是一種變相告密,而在他們看來,告密是人類所有劣行中最不名譽的一種。
與麥克阿瑟面臨職業(yè)危機時做的哪怕犧牲前途也要維護榮譽的選擇相反,半個多世紀后,美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埃利亞·卡贊在上世紀50年代做了另一種選擇。
當時在聯(lián)邦機構(gòu)和國會對人們的政治信仰和交際活動進行的調(diào)查中,許多與美共產(chǎn)黨或其他激進組織有聯(lián)系的人都受到了傳訊??ㄙ澥且粋€理想幻滅的美共黨員。在被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傳訊時,為保前途,他供出了幾名共產(chǎn)黨朋友和同事。他避免了當時的政治迫害,但也從此蒙上恥辱,被人們稱為“告密者”。40多年之后的1997年,執(zhí)導電影曾兩度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卡贊已年屆87歲高齡,但好萊塢電影界人士并沒有原諒卡贊的告密行為,美國電影學會和洛杉磯影評人聯(lián)合會因此而拒絕授予卡贊終身成就獎。
對于每個人來說,非常時刻是認識真實自我的一個機會,它使人在平常狀態(tài)下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人格受到嚴峻考驗,從而使人有機會在最深層次上了解自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上述兩個事例正是如此。
(李佚薦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