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世界6大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和亞洲,在不同地方都可以看到兩種鳥類:一是麻雀,一是烏鴉。烏鴉的惡劣行徑不想提,對于麻雀,我越來越看出它們生存的優(yōu)點。
記得那一年,我由挪威的奧斯陸,搭乘3個白天的豪華大巴士前往歐洲最北部的北角地帶,面對著寒風刺骨的北冰洋,我裹住寒衣。驀然,看到不遠處有幾只矮肥的麻雀,正在地上跳躍覓食。當時我真佩服它們——在那么寒冷的地方也能見到它們的蹤影。
印象中,我曾經(jīng)在阿根廷和巴西交界的伊瓜蘇瀑布,在南非桌山的山頂上,在新西蘭女皇鎮(zhèn)的湖畔,在美國阿拉斯加市鎮(zhèn)的路邊……都曾見到麻雀的身影。
特別是那一次,在游覽伊朗各處的名勝古跡時,常常見到麻雀。它們的窩都筑在古代建筑物的大石頭空隙之間,既安全又干凈,在白天,它們飛行在樹枝間,也常常疾飛落地覓找食物。它們總是勤勞覓食,從來不與其它鳥類爭吃。
麻雀身子很小,身長不過7厘米,身體瘦小,屬于小型鳥。它身上的肉不多,所以引不起人們的覬覦,這是它們能夠常年生活在人間的原因。
麻雀守望相助,很少看到單獨一只麻雀在覓食,它們總是生活在一起。當它們在地上啄吃的時候,會分別朝向四方,一邊吃,一邊張望,一發(fā)現(xiàn)有不妥的情況出現(xiàn),便發(fā)出“吱吱”的叫聲,立即騰空疾飛而去。這是它們保障安全的方法。
麻雀身子小,食物不多。如果找不到人們所丟下的食物,會在樹干或樹枝間覓找小蟲吃。再不然就飛到青草地上吃草苗裹腹。它們要求不高,所以容易生存。
麻雀的叫聲極簡單,總是那么“吱吱”地叫著,沒有像畫眉、百靈鳥的叫聲優(yōu)美悅耳,到處鳴叫炫耀。
然而,那些有天賦的鳴禽常被人關(guān)在鳥籠里;麻雀因為叫聲沒有人欣賞,又瘦身少肉,所以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天地間。
在人們心目中,麻雀是一種沒有用的小鳥。這一點上,麻雀反而體現(xiàn)了莊子哲學中的無為思想。
“無為”看似是消極的思想,其實不然,正如麻雀生來并不起眼,在人們的眼中是不中用的,由于這樣,它們才能夠亙古至今生存下來,而且遍布世界6大洲,沒有被人們捕殺滅掉。這是無為思想積極的另一面。
我聯(lián)想到移居海外的華人,勤勞又善良,族群間互助團結(jié),能適應(yīng)各種生活環(huán)境,所以在各地都能見到龍的子孫。
選自《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