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根據報社的安排,我要在重慶的街頭采訪一個撿垃圾的人。
我選擇的那位撿垃圾的人叫張春山,甘肅天水人,24歲,他穿白襯衣白手套,戴草帽,手中拎一鐵彎鉤。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千千凈凈。他告訴我,他喜歡這樣一套一成不變的“行頭”,他還糾正我的話:“我們不是撿垃圾,是拾荒貨,知道不?您千萬不要弄錯了?!蔽乙汇?,呆住了。在我的家鄉(xiāng)四川,也有“拾荒貨”這一說法,其實與撿垃圾是一回事,只是前者叫起來是一種職業(yè),而后者聽起來是糊口的破落行為。
我緊緊跟隨他在垃圾堆里穿行,人們見我舉著照相機一次次對準他,大多露出鄙薄的眼神,但這位拾荒貨者面對鏡頭目光始終顯得從容鎮(zhèn)定。他讓我明白,一個再貧窮的人,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高貴地抬起頭。
隨著西部大開發(fā)的興起,來重慶撿拾荒貨的人也比以往更多了,在我們邊走邊聊的當兒,前面就走過去了幾撥。但即便是那些“前行者”已經“關照”過的垃圾箱廢品池,張春山都依舊用手中的鐵彎鉤擺弄一番。
我忍不住問他:“你的生意不大好吧?”
“還行啁。”他邊回答我,邊用鐵彎鉤鉤出一個易拉罐,用腳在地上一踩,壓縮成薄片再往纖維袋里一放。
我又忍不住問:“拾荒人那么多,可你們怎么總還有荒貨拾呢?”
“嗨,并不一定先來者收獲更大,城市里的廢棄物總是有的,我們急躁不得,粗心不得,只要細心、認真、專注,即使是在別人已經撿過的垃圾堆里,總還是能發(fā)現寶貝的。”
寶貝?我想笑,卻又笑不出來。是呀,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易拉罐、一張廢棄的舊報紙,對于拾荒貨的人來說,那正是可以換取財富的寶貝啊。拾荒貨的甘肅人張春山漫不經心的一席話,居然說出了一個淺顯的真理——只要細心、認真、專注,即使上帝贈送你的禮物僅僅是一堆垃圾,你也能在垃圾里發(fā)現財富,
介紹張春山生活的報紙出來后,我送了幾張樣報給他。因有了這次交往,我與他了便成了朋友。今年三月,我接到電話,有人請我去喝“開張酒”:“我的五金公司下周六開業(yè),千萬請你來指導……”正是張春山的聲音。我猛地一愣之后,馬卜熱烈地祝賀他。
我想,我可以為五年前那篇報道寫續(xù)集了,而且我已經想到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就叫《上帝只給了他一堆垃圾》。是的,上帝只給廠他一堆垃圾,但他找到了財富與成功,當然也找到了快樂與幸福!
(劉大鵬薦自《山東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