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人定的,而人反而被這些條文束縛住了手腳,這無異子當年封建科舉制度,現(xiàn)代教育似乎成了考試的書面代名詞。
2005年7月,剛剛經(jīng)歷了中考的洗禮,身心疲憊,所謂的暑假拼拼揍揍也就一個月,剩下的時間在亂填報完志愿后又去軍訓及參加新學校的各種安排。好在中考成績還令人滿意,被分到實驗班,然而到了實驗班將面臨滾動分班的壓力。盡管才高一上學期,但緊張程度絲毫不亞于中考前的狀態(tài)。為了跟上進度,不得不硬著頭皮苦到深夜一點。我想,高一就一點才睡,那到高考前是不是只有兩三個小時的睡眠?我們老師講了好多挑燈夜戰(zhàn),最后金榜題名的事例,但是不是留下高度近視,失眠煩躁,毫無生活情趣的負作用呢?我不敢設(shè)想,因為這樣的代價實在太深重了。
另外,書包的沉重我可以這樣來說,我的新書包已經(jīng)修補了很多次,并不是因為質(zhì)量差,而是每天都被大本大本的書填得嚴嚴實實,而書上的概念對于要做的試卷只起著很小的作用,沒有參考書幫忙,單靠教科書,想及格也是不可能的。
再者,就是學校對音樂,美術(shù),體育課的剝削,搶課時,在這些課上,我們基本不聽課,因為這是我們唯一有機會放松—下的課程,可謂千年等一回!其他時間則花在聽課做題上。其實就課程說,我認為除語數(shù)英外,其他課程應(yīng)該由學生自己選擇,況且內(nèi)容太深,對我們有害無益。舉幾個例子:化學,原本在我們眼中是一門魔術(shù)般的課程,可我們做實驗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大多數(shù)時間是花在理論的記憶和計算上,不知道這些對以后無化學專業(yè)方面傾向的學生有什么用?不僅浪費腦力,更是浪費時間;生物,是我們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同樣只記不去觀察,有道是“實踐出真知”。對于高考過后即忘的生物,學了有什么意義!地理,更不用說,為什么非要記住海洋運動呢?為什么不增加些常識和特殊景觀給我們,讓我們外出旅游也不至于一問三不知?以上三門課都是動手操作,用心觀察的最佳課程,為什么不讓我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而是只會記憶別人發(fā)現(xiàn)的成果呢?改革,改什么?不改這些,把書本改得再簡單,也是些讓人打瞌睡的課。
老師,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變?yōu)槲覀冄壑胁贾米鳂I(yè)的機器。我們很遺憾,老師只是一個監(jiān)工,和開導你怎樣去考試的“朋友”。老師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是和作業(yè)量成正比的。老師和我們都很無奈,盡管他們也知道我們的難處,但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wù),只能把學生給得罪了。
高考是人定的,而人反而被這些條文束縛住了手腳,這無異于當年封建科舉制度,現(xiàn)代教育似乎成了考試的書面代名詞。我們總是被冠以厭學問題,但是外面的世界如此新奇,和學校中的鮮明對比不言而喻,只怕管得再嚴,只是留得住人而留不住心,我們和動物園中的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廢除高考難,因為高考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給了所有人一個思維定式,想想當年八股文的廢除走了多少彎路,就知道免除高考的路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至此,我不敢說所有人都贊同我,但我可以肯定至少我身邊的同學和我的立場一致,這罐苦水倒也倒不完,只能就此擱筆。
責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