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春 趙玉坤
《品德與生活》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等特點。為了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教師可以采取“玩”的方法,讓學生在“玩”中深入感受體驗,在“玩”中獲得真知。我們所說的“玩”,是有目的的“玩”,它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更加生動、活潑、有趣,對學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一、“玩”中感知寓教于樂
一是游戲感知。游戲是低年級學生認識世界、模擬改造世界的一種途徑和方法,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方式。游戲教學法更有利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
案例:在教學《課間活動守秩序》一課,我們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做游戲,孩子們有的玩跳繩,有的玩老鷹捉小雞……開心極了。這時我告訴大家“藍精靈”也要和我們一起活動,隨后一位扮演“藍精靈”學生也來到了操場。他到處亂跑、亂跳、亂撞,各種游戲無法進行了。學生紛紛提出抗議:“他這樣亂闖、亂撞,我們的游戲不能玩了?!薄八{精靈這樣做,大家都不開心?!薄坝螒驎r必須按游戲規(guī)則去做?!蓖ㄟ^體驗,學生都感受到課間活動只有人人遵守秩序,大家才能玩得開心、快樂。
二是動手感知。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動一動、玩一玩,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讓他們在周圍的環(huán)境中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達到在做中悟、做中學的目的。
案例:在教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課時,我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系紅領巾、穿大衣、裝書包、剝雞蛋等活動項目。學生分成小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共同闖關。闖關成功后,我請學生談體會。幫助了別人的學生表示,一定要繼續(xù)努力,爭取學會做更多的事情;得到別人幫助的學生表示,一定在短時間努力學會做這些事情。然后教師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跟蹤檢查。這種方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合作的意識,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二、“玩”中體驗深刻領悟
《品德與生活》課程注重活動性,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直接參與實踐活動,產(chǎn)生情感體驗。對于兒童難以產(chǎn)生身臨其境感受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xiàn)教學目的。
案例:在教學《眼睛與耳朵訴說》一課時,我采用了“模擬法庭”的活動形式。本課的行為目標是教育學生用眼和用耳的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對學生說明了“模擬法庭”的活動要求以及進行“庭審”的步驟后,介紹了本次“模擬法庭”的原告——眼睛和耳朵,被告是——卡通小男孩。然后播放課件,讓學生聽取眼睛和耳朵的訴說。眼睛的控訴是:我的小主人不愛護眼睛,用臟毛巾揉眼睛,躺著看書,長時間地看電視、玩電腦……耳朵的控訴是:我的小主人不愛護耳朵,用尖銳的東西挖耳朵,長時間用耳機聽錄音……聽后讓學生想想卡通小男孩這樣對待眼睛和耳朵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并在組內(nèi)說一說。最后請學生當小法官,對被告卡通小男孩進行宣判和提出改正要求。采用模擬法庭的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有新奇感。讓學生扮演小法官,聽取原告眼睛和耳朵的控訴,使他們能夠負責任、有愛心地對待生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認識到用眼、用耳要講究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玩”中感悟強化認識
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感悟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教學的時空還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玩”,同時,還要把握適當?shù)臅r機,啟發(fā)他們在“玩”中感悟。
案例: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我采用了換位體驗法,設計了“單手裝包”、“互相攙扶”、“無聲傳話”、“盲人貼鼻”四項活動。要求學生依次體驗單手把書、本、文具等物品裝入書包并背好;分別扮演盲人和聾啞人互相攙扶跨越教室地上的文具盒、球各種障礙物,如果碰到障礙物即被淘汰;以縱列為單位,不許說話把水果的名稱用漢字、拼音或畫畫的形式告訴給自己后桌的同學,再由最后的學生說出水果名稱;蒙著眼睛給黑板上畫的大頭人貼鼻子……活動結束后,我請學生談體會。換位體驗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殘疾人在生活中的痛苦,喚起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進而改變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
(作者單位:阿城市車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