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耀求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溫室效應增強產(chǎn)生的后果有很多,比如將會導致地表溫度的升高、高緯度地區(qū)和高原地區(qū)凍土的融化、兩極冰川的消融、海平面的上升等等。有一些問題則是我們剛剛開始意識到,如溫室效應增強會加劇熱帶海洋表面的蒸發(fā)作用,催生更多的熱帶氣旋(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臺風、颶風)并加強熱帶氣旋的威力。
全球變暖影響了颶風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面溫度上升和颶風(臺風)強度加劇的問題受到一些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科學》雜志1998年就發(fā)表了模擬溫室效應增強背景下颶風強度增加的文章,最近又發(fā)表了“全球變暖和颶風兩者間可能存在聯(lián)系”的最新證據(jù)。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颶風爆發(fā)的總數(shù)量下降,但35年來,世界范圍內(nèi)4級和5級颶風(最強級別颶風)爆發(fā)的次數(shù)已翻了近一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在《自然》雜志上報告說,過去30年間,熱帶海洋表面溫度上升了0.5℃。氣溫上升雖未使颶風(臺風)的發(fā)生頻率升高,每年都保持在90次左右,但是,北大西洋颶風的潛在破壞力在該時期幾乎翻了一番,而太平洋西北部臺風的潛在破壞力增大了75%。
我國科學家高學杰等在2003年也發(fā)表了“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溫室效應對我國沿海臺風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試驗”研究成果,并指出在二氧化碳倍增的情況下,模擬區(qū)域在7、8兩個月臺風生成的數(shù)量將由3.8個增加到4.8個,而臺風移動的路徑將發(fā)生明顯改變,由東往西移動的臺風個數(shù)減少,而由南往北移動的臺風個數(shù)明顯增加,由此造成登陸我國的臺風數(shù)量將由1.6個增加到3.2個。
看!臺風移動路徑在改變!
廣東是中國臺風登陸最多的省份,據(jù)1949~2000年的資料統(tǒng)計,平均每年登陸廣東的臺風有3.9個,占全國登陸個數(shù)的40%。以往年年都有臺風登陸廣東,多的年份達7個,有的年份影響中國的臺風幾乎全部登陸廣東。每年7至11月是臺風頻繁出現(xiàn)的季節(jié),由臺風帶來的降水是廣東后汛期降水的主要來源。
然而,從2004年開始,登陸廣東的臺風顯著減少,繼2004年出現(xiàn)“零臺風”后,至2005年9月底也只有一個強熱帶風暴(即“珊瑚”,尚未達到臺風級別)從廣東的東部邊緣(汕頭澄海)掠過。這兩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海域生成的臺風數(shù)量并沒有減少,2004年西太平洋及中國南海海域生成了29個臺風(不包括未命名的0411號熱帶風暴),比平常年份(平均每年23.5個)多了23%;2005年結(jié)束之前,截止11月,西太平洋及中國南海海域已有23個臺風(包括有名字的熱帶風暴)生成。然而,臺風移動的路徑有明顯往北或往西南偏移的趨勢,登陸到福建、浙江、日本及海南島和越南的臺風則明顯增多。特別是日本最為明顯,通常平均每年只有1個臺風登陸日本,但2004年突然增加到了7個,2005年也已有3個臺風登陸日本(即0507號強熱帶風暴“榕樹”、0511號臺風“瑪娃”和0514號臺風“彩蝶”)。
誰是肇事者?
在2004年和2005年登陸廣東的熱帶氣旋(即臺風)個數(shù)明顯減少,這與臺風移動的路徑因珠江三角洲溫室效應增強而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有密切關系。 珠江三角洲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虎門大橋周圍,在虎門大橋中央約40千米半徑范圍內(nèi)有廣州珠江電廠和東莞沙角電廠、廣州黃埔和恒運電廠、深圳媽灣電廠和西部電廠、中山橫門電廠等火力發(fā)電廠,再往南一點有香港青山電廠、澳門電廠和珠海電廠。
我們研究了影響廣東省的臺風后發(fā)現(xiàn),以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虎門大橋中央為圓心,分別以300千米和700千米為半徑畫兩個圓圈,2005年的臺風在靠近半徑700千米的圓圈時均出現(xiàn)明顯的方向改變,而臺風的中心無法進入300千米半徑的圓圈范圍,但是進入半徑700千米的圓圈后臺風強度有所增強,而靠近半徑300千米的圓圈時臺風威力顯著增強。如2005年第10號熱帶風暴“珊瑚”和2005年第18號臺風“達維”本來是朝著珠江三角洲地區(qū)而來的,但是在珠江口那個巨大溫室的作用下改變了路徑,一個往西北去了閩粵邊境;一個往西南去了海南島。
2005年9月21日晨在北緯18度、東經(jīng)123度的菲律賓以東太平洋洋面生成的熱帶風暴“達維”一路往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看起來最有可能在茂名至汕尾之間登陸。22日傍晚到達北緯20度、東經(jīng)120度時,正好靠近半徑700千米的圓圈線,“達維”轉(zhuǎn)為往正西方向移動,23日上午10點位于北緯20.3 度、東經(jīng)118.1度的南海東北部海面上。9月23日中央氣象臺在上午10點發(fā)布的熱帶風暴警報中預報:風暴中心將以每小時10~15千米的速度繼續(xù)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將有所加強,并逐漸向廣東中西部到海南東部一帶沿海靠近,將有可能于24日夜間到25日在廣東陽江到海南陵水一帶沿海登陸。
可是,在 24日凌晨1點熱帶風暴中心到達北緯20.4度、東經(jīng)115.9度的珠江口附近海域,接近300千米半徑的圓圈,能量突然開始增強,風速由23米/秒增加到25米/秒,成為強熱帶風暴。凌晨4點當熱帶風暴中心到達北緯20.3度、東經(jīng)115.5度位置(近乎挨上300千米半徑的圓圈)時突然往南偏移,下午14點熱帶風暴中心移動到北緯19.7度、東經(jīng)115.1度,隨后繼續(xù)往西偏南方向移動,當再次挨近300千米半徑的圓圈時,“達維”再次往南偏移,并且能量不斷加強,14點時的風速為25米/秒,17點時已加強至35米/秒,升級為臺風,并繼續(xù)望西偏南方向移動。
結(jié)果,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溫室效應的影響下,原本最有可能在電白至汕尾之間登陸的臺風“達維”棄廣東而奔海南,最后在海南島萬寧市登陸,成為自1974年以來登陸海南島最強大的臺風,后橫掃整個海南島,造成海南島電網(wǎng)癱瘓,隨后又穿過北部灣在越南北部再次登陸,給越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
相關鏈接:
熱帶氣旋知多少
氣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氣壓比四周低的大氣渦旋。熱帶氣旋是對發(fā)生在熱帶海域上空急速旋轉(zhuǎn)、同時又向前移動的各種不同強度低壓渦旋氣象系統(tǒng)的統(tǒng)稱。以往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稱謂,在東南亞地區(qū)稱為臺風,在中美洲地區(qū)稱為颶風,在印度洋地區(qū)稱為風暴,在澳大利亞稱為氣旋。
1989年世界氣象組織規(guī)定,按照熱帶氣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力的大小, 把熱帶氣旋劃分成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或颶風)四類。風力低于8級(風速在17米/秒以下)的熱帶氣旋稱為熱帶低壓,8~9級(風速在17米/秒~25米/秒之間)的稱為熱帶風暴,10~11級(風速在25米/秒~33米/秒之間)的稱為強熱帶風暴,12級(風速達到33米/秒)或12級以上的稱為臺風或颶風。
考慮到不同地區(qū)人們習慣的稱謂,將發(fā)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2級及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臺風(typhoon);將發(fā)生在東太平洋、大西洋和澳大利亞附近海域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2級及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hurricane)。根據(jù)颶風中心每小時推進的距離,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颶風又細分為五級:1級颶風119千米~153千米;2級颶風154千米~177千米;3級颶風178千米~209千米;4級颶風210千米~249千米;5級颶風249千米以上。
【責任編輯】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