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十五歲半,在那個國土上,沒有四季之分,我們就生活在唯一一個季節(jié)之中,同樣的炎熱,同樣的單調(diào),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一個狹長的炎熱地帶,既沒有春天,也沒有季節(jié)的更替嬗變。
戴著一頂男人戴的帽子,貧窮仍然把你緊緊捆住并沒有放松……正是這個原因,母親才允許她的孩子出門打扮的像個小娼婦似的,盡管這一點她并不自知。
才十五歲半。那時我已經(jīng)敷粉了。我用的是托卡隆香脂,我想把眼睛下面雙頰上的那些雀斑掩蓋起來。我用托卡隆香脂打低再敷粉,敷肉色的,烏比岡牌子的香粉。這粉是我母親的,她上總督府參加晚會的時候才搽粉。那天,我還涂了暗紅色的口紅,就像當時的櫻桃的那種顏色。
那個風度翩翩的男人從小汽車上走下來,吸著英國紙煙。他注意著這個戴著男式呢帽和穿鑲金條帶的鞋的少女。
——杜拉斯:《情人》
上面的這幾段話引自杜拉斯寫“我”在越南西貢的一個故事。這位女作家原屬難懂的作家之列,這部作品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并且獲得了1984年的龔古爾文學獎。這個故事以及它所帶來的異域風情,風靡了全世界,甚至被譽為“杜拉斯現(xiàn)象”。為什么全世界的讀者會對一個十五歲半的法國女孩在她祖國的殖民地越南失去童貞的故事感興趣?如果這塊法屬殖民地在西方人眼里有什么奇特的話,那可能是這里上演著一個貧窮的法國女孩和一個富有的中國男人的情愛傳奇,這里匯集了所有東方的神韻,
在故事的開頭,杜拉斯著力的強調(diào)了女主人公的那個形象,那個——戴著一頂玫瑰木色的,黑色寬飾帶的平檐男呢帽,穿著鑲金條帶的鞋,抹粉,涂口紅——打扮的像個小娼婦似的十五歲半的女孩形象。這個形象似乎是貧窮的媽媽默許的,因為“家里總需有錢收進”。天真的淪喪似乎是這個故事最初的主題,但我們立刻意識到年輕的女主人公“我”,仿佛是緣于某種宿命,自愿的加入到了那個欲望與金錢的世界中去的。而且,她相當?shù)那宄?,她自身成為了殖民地殖民階級所特有的一個恥辱——“每天夜晚,這個放蕩的小丫頭都跑來讓一個中國下流富翁玩弄”。就是在這樣的一種輿論中,富有的中國男人愛上了貧窮的法國女孩,成就著一段異國之戀,最終是以法國女孩的回國而將之敷衍成了一則傳奇。
也許在文學中,我們還沒有邂逅過這樣古怪的角色和這樣異域的場景——一個殖民國家和一段殖民歷史的產(chǎn)物?!啊肚槿恕吩谧詡髋c一般作品之間搖擺不定:在我的生活故事與我寫作的故事之間擺動。”因此,在杜拉斯的小說中,小姑娘承受著雙重的注視:來自越南西貢的“我”的注視和來自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杜拉斯的回望。所以,雖然杜拉斯至死都覺得自己的故國在遙遠的出生地——越南。然而背謬的是杜拉斯在越南的時候以身為一個法國人,作為殖民階級而覺得高貴;而回到法國則一直追認自己的故國是越南,并且以自己生就一副東方人的面孔而驕傲(那是殖民地生活留下的痕跡),自己認為自己成為了一個永遠的流放者,因此她的書寫既有殖民主義者的傲慢與偏見,又有為被殖民者向殖民主義的罪惡的控訴(她本身就是統(tǒng)治階級中的被壓迫者)。在這樣的一段異國之戀中,她為著金錢和欲望與那個富有的中國男人交往,一手制造著“愛情的游戲規(guī)則”。在她自己的天地里,留駐了越南西貢的殘酷風情。許多年過去以后,當年的那個聲音打來電話,告訴她“和過去一樣,他依然愛她,他根本不能不愛她,他說他愛她將一直愛到她死”,越南,那個回憶中的可恨之地,卻顯出異樣的溫情與浪漫來。連那些仿佛是不能忍受的家庭罪惡也變得柔情脈脈。這就是杜拉斯制造的神話,關(guān)于青春的傳奇。
法國學者巴柔曾經(jīng)說:“一切形象都源于對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關(guān)系的自覺意識之中,即使這種意識是十分微弱的?!币磺行蜗蠖际莻€人或集體通過言說、書寫而制作、描述出來的。這種描述并不遵循寫實的原則。事實上,形象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它以一個作家、一個集體思想中對異國形象的理解和想象置換了缺席的異國形象。但無論在哪一個層面上,被制作出的異國形象都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對“他者”的某種否定,對“自我”以及空間的某種補充和延長?!白晕摇毖哉f“他者”的過程中,“自我”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否定了“他者”,從而言說了“自我”。
因此,《情人》開篇不久,作者表示她此前只是或多或少在書中曾經(jīng)寫到過“我青年時代的某一段歷史”。
“以前我講的是關(guān)于青年時代某些明確的、已經(jīng)顯示出來的時期。這里講的是同一個青年時代一些還隱蔽著不曾外露的時期,這里講的某些事實、感情、事件也許是我原先有意將之深深埋葬不愿讓它表露于外的。那時我是在硬要我顧及羞恥心的情況下拿起筆來協(xié)作的。寫作對于他們來說仍然是屬于道德范圍內(nèi)的事?,F(xiàn)在,寫作似乎已經(jīng)成為無所謂的事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
看上去似乎是真實的,然而,出版《情人》的出版家(子夜出版社)熱羅姆·蘭東指出:“…這本書的主題決非一個法國少女與一個中國人的故事而已。在我看來,這是瑪格麗特·杜拉斯和作為她全部作品的源泉的那種東西之間的愛的歷史。情人代表著許許多多人物……”因此,這個情人形象對于一口咬定那是自我內(nèi)心隱秘的外泄的作者而言,其實不但是為了滿足好多讀者對于這樣古怪的異域之戀的期待,同時更是作家本人愿意相信的一個神話,一個語言中的欲望。當我們讀到那個甲板上的少女,在聽到肖邦的圓舞曲,“從投向大海的樂聲中,她才發(fā)現(xiàn)他,找到他”的時候,我們分明地感覺到了年過70的杜拉斯重新找回了自己從未擁有的少女情懷,回到了一種普遍、普通的人性,一個普通女人內(nèi)心深處的欲望。因為作為作家身份的杜拉斯一直是那樣的特立獨行,那樣的與眾不同。
越南少女作為法國杜拉斯的“她者”
從上面的幾段引述看來,越南西貢的少女首先是作為回憶的象征呈現(xiàn)的。這種自我指涉的開頭寫法,對所有的普通讀者來講,也許他們最初的反應(yīng)就像是閱讀“一部回溯性散文敘事作品,由一個真實人物形成其真實存在——所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生活,特別是有關(guān)他的人格的歷史”,故事對他們來說有吸引力只是因為它們不可思議的混亂與充滿欲望(正常的欲望與亂倫的欲望)。而混亂與欲望本身就是杜拉斯的寫作技巧的一部分,以此幫助她的文本達到“陌生化”的效果。因此現(xiàn)實主義便很自然的不會是杜拉斯所采用的方式,雖然小說配置自傳內(nèi)容,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使之產(chǎn)生現(xiàn)實主義幻像。因此,就像杜拉斯的其它小說,,它更體現(xiàn)著它們的寓意:它是一個女人的欲望故事,這個女人的欲望——杜拉斯的“她者”欲望。如果說我們需要“她者”來理解自我,那么,越南少女對我們理解法國杜拉斯就非常重要。這也許也暗示了為什么杜拉斯在早期完成了她的重建少女時代的生活的作品《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后,又在70多歲高齡完成她的第二次重建《情人》,最終還進行了第三次的重構(gòu)《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我們能期望這位越南少女在成年以后的杜拉斯身上投射什么樣的光呢?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被置換成另外一個更本質(zhì)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這個越南少女像那個法國的杜拉斯?從《情人》看來,20世紀的杜拉斯的感受相當?shù)貜?fù)雜。從杜拉斯運用種種不確定的、沒有名稱的、“說不出名字”的形式來形成陳述主體的含混就可說明一切。然而,越南少女的生活場景,誠如杜拉斯的小說技法所示,不斷地受到一個局外敘述者的評議,而這個局外人屬于法國而不屬于越南。換言之,越南少女的這個世界是讓一個年老的婦人從遠處來觀望的。
在這個異地他鄉(xiāng),發(fā)生了許多的傷心事:父親的死亡、母親的瘋狂與絕望、母愛的偏執(zhí)、大哥的暴虐、小哥哥的懦弱與不倫之戀、家庭的貧窮以及與情人的金錢關(guān)系、孤獨、絕望與瘋狂等等。很顯然,對杜拉斯來說,當越南少女在令人無望的境地里掙扎的同時,法國的老婦人帶著所有的異域氣息卻依然是法國的,僅僅是在感懷越南而已。因此,杜拉斯的回望帶著回憶所特有的被回憶敘述本身所誘惑的痕跡,也即過去與現(xiàn)在的往復(fù)變動,青春時期與年老時期、天真無邪時期和酗酒時期兩副面貌交替出現(xiàn),將過去植入現(xiàn)實時間的監(jiān)護之下,同時不斷地彌補和均衡那些不幸的經(jīng)歷和不堪的形象,以此構(gòu)成“我存在于我虛構(gòu)的世界中”這樣一種敘事的效果。所以,《情人》中穿插有杜拉斯其他小說的文字,先后引進的有《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和《副領(lǐng)事》兩書。《情人》中寫到:
“在渡船上,在那部大汽車旁邊,還有一輛黑色的利穆新轎車,司機穿著白布制服。是啊,這就是我寫的書里寫過的那種大型靈車啊。就是那部莫里斯·萊昂—博來。那時駐加爾各答法國大使館的那部郎西雅牌黑轎車還沒有寫進文學作品呢?!?/p>
有些則是直接引自自己已經(jīng)發(fā)表的作品,比如《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提到的“獵手之家”、“獵手之夜”、“臟啊,我的母親,我的愛”“真是可怕的經(jīng)歷啊”等等。更為明顯而奇特的則是《情人》中的敘述者“我”與《副領(lǐng)事》中的安娜—瑪麗·斯特雷泰爾以及雷同幻象都已經(jīng)相互認同:
“這位夫人和這個戴平頂帽的少女都以同樣的差異同當?shù)厝藙澐珠_……她們兩個人都是被隔離出來的,孤立的。是兩位孤立失群的后妃。她們的不幸失寵,咎由自取。她們兩人都因自身肉體所賦有的本能而身敗名裂。她們的肉體經(jīng)有所愛的人愛撫,讓他們的口唇吻過,可以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種沒有愛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問題就在這里,就在這種希求一死的心緒?!?/p>
與先前的作品互為參照,既證實了自傳性,同時又肯定了一定的類同性。因此,也就不奇怪杜拉斯在為越南少女畫像時有種蒼涼的欲望之感。
懷鄉(xiāng):法國杜拉斯,作為越南少女的“她者”
我們可以把上述的越南少女的經(jīng)歷簡單地讀成一個女孩迅速“衰老”的典型例子。然而,在年齡的增長中,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一個奇怪的景觀:當法國女人把越南少女的氣質(zhì)遠遠地拋在后面時,這個已經(jīng)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作家杜拉斯,卻并沒有忘記那個越南的少女;事實上,你能發(fā)覺,這個法國女人對越南少女懷著越來越強烈的鄉(xiāng)愁,并且在她自己的筆下愈來愈清晰以使之不被遺忘。在杜拉斯的一系列作品中,包括《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勞兒的劫持》、《副領(lǐng)事》、《印度之歌》、《愛》、《恒河女子》、《情人》以及《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等作品。在這種回憶的想象中,越南少女成為了奇特的存在,她帶著表面的頹敗與深深的欲望,在法國在東方的殖民地,上演著世紀末式的情調(diào)故事。越南少女昔日的繁華經(jīng)歷輕易地成為了法國杜拉斯經(jīng)歷歷史預(yù)定程序的寓言,尤其是在這樣的一個光照之下:直到《勞兒的劫持》之前,所有關(guān)于法國杜拉斯的故事都被寫成是關(guān)于其他女人的故事,那么,在此之后,所有關(guān)于越南西貢少女的故事,都成了法國杜拉斯的寓言。
在杜拉斯晚期的作品中,我們確實能發(fā)現(xiàn)“回到過去”的征兆。但這種“回到”,僅僅是一種寓言性質(zhì)的回到,它說明杜拉斯的作品再也擺脫不掉越南少女的影子了。不過我們倒是在這個明顯的“自我吸納”——把法國杜拉斯自身的焦慮題記在一個越南少女身上——背后看到了更多的自我糾結(jié)。法國杜拉斯在經(jīng)歷了“母愛的坍塌”這樣一種災(zāi)難性的事件之后,需要一個“她者”來定義“自己”,正如在越南生活時期,越南的少女把法國杜拉斯作為“她者”,即自我的前景期待。法國的杜拉斯對越南的少女來說,一直提醒著她那段可厭憎的生活以及對于想跳出那段生活的焦慮,尤其是在母親臨死時:“她曾經(jīng)要求把他和她葬在一起。”那段殘酷的生活肯定在法國杜拉斯的腦海中縈繞。因此。當作家杜拉斯在《情人》中寫到:
“他們兩人早已長眠墓中。他們兩人,只有他們兩個人。不錯,就是這樣”。
這是我所讀到的關(guān)于母愛缺失的最辛酸的文字。也是作為作家的杜拉斯選擇“寫作”這一職業(yè)的最大原因。而且,在我看來,寫作中的杜拉斯對越南少女的關(guān)注并不光折射著法國杜拉斯的懷舊或她困擾于自身的現(xiàn)實身份,倒更是因為越南少女昔日的痛苦、孤獨與絕望象征著某種真正的神秘,它不能被不斷的敘述和闡釋。而作家杜拉斯卻希望解開這個神秘,因此她寫了那些人物:從《情人》到《印度之歌》,包括《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女瘋子、女乞丐、大呼小叫的女人、從瓶子里跳出來的妖艷的女人、寧可喜歡帶有惡臭的金魚,也不要天堂里的水果的女人,這些形象一直充斥著杜拉斯的世界。
其實,不管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意圖是什么,作家杜拉斯的越南情結(jié)應(yīng)該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里被理解。雖然杜拉斯曾經(jīng)給一個小女孩寫到:
“給你的一個建議,你這個小女孩,只給你一個人:你是第一個。到越南去看看,我們多少都有那里的血統(tǒng)。接下去你就可以裝成是任何一個地方出生的人了?!?/p>
越南少女和法國杜拉斯所共享的東西不光是一段斷裂的童年,還有一種沉淀于越南的土壤之中的神秘的宿命。當越南少女離我們而去快一個世紀的時候,在杜拉斯的書中仍然晃蕩著她的幽靈。
(馮琳瑛,四川師范大學綿陽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系)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