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喜歡現(xiàn)代詩歌的人來說,鄭敏的名字并不陌生,但鄭敏被多數(shù)的公眾所熟知則是在其詩作《金黃的稻束》以文學鑒賞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了200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的語文試卷中之后。
作為“九葉派”之“一葉”的鄭敏,1920年9月18日生于福建閩侯,1936年考入西南聯(lián)大,相繼在文學系、哲學系學習。1943年畢業(yè)后赴美國布朗大學留學,1951年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56年回國后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英國文學研究。1960年任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居北京。鄭敏從四十年代初期在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讀書時開始寫詩,寫有大量詩歌、散文和評論,并有哲學論文多篇。主要詩集有:《詩集1942——1947》、《鄭敏詩集》、《尋覓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另外還譯有《美國當代詩選》。
上個世紀40年代后期,圍繞上海出版的《詩創(chuàng)造》和《中國新詩》,出現(xiàn)了一個規(guī)模不大卻具有鮮明特色的詩歌群體。他們大都是年輕人,這些詩人包括: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曹辛之、鄭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這批極具藝術個性的青年詩人在批判地繼承、改造和吸納當時西方的現(xiàn)代主義詩潮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詩學體系:在宏觀的理論上,倡導詩人應把忠于時代與忠于藝術高度統(tǒng)一起來,既追求詩的社會使命意識,又保證詩的審美品質(zhì);在理論的微觀方面,他們強調(diào)感性與智性的互滲、表現(xiàn)的含蓄力、思想的機智深沉,以達到“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有機結(jié)合;在藝術表現(xiàn)上,他們往往借鑒西方現(xiàn)代派的表現(xiàn)手法,注重詩味的含蓄蘊藉和意象的新穎。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九位詩人的選集《九葉集》,此后,人們便稱他們這批有著出色的詩學建構(gòu)能力的詩人為“九葉詩派”。
在“九葉派”詩人當中,鄭敏與杜運燮、穆旦被稱為和諧的“三重奏”,“杜運燮比較清俊”,“穆旦比較雄健”,“而鄭敏最渾厚、豐富”。鄭敏長期從事西方古典哲學的研究,所以她對西方文學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理解,其詩歌也直接或間接地借鑒、吸收了西方文學表達情感的方式;同時莎士比亞、艾略特、奧地利新浪漫主義詩人里爾克以及西方音樂、繪畫、雕塑等對她影響也很大。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鄭敏喜歡李商隱的豐富意象和杜甫的悲憤情懷,也從中汲取了有益的養(yǎng)分。深厚的西方哲學及文學造詣以及中西文化的雙重滋養(yǎng)使鄭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風。
鄭敏詩歌的特點之一是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精微的哲理,捕捉生命情感的隱秘詩意。如同眾多現(xiàn)代派詩人一樣,生命與死亡是鄭敏關注的中心。比如《垂死的高盧人》:“他好象突然地跌倒了,在/死亡的拱門前,猶自用一只手臂/支撐那山樣傾頹的身體,/生命的強烈的知覺正涌集”;《詩人與死》:“那雙疑慮的眼睛/看著云團后面的夕陽,滿懷著幻想和天真/不情愿地被死亡蒙上”。這些詩句從生命與死亡入手,對人生進行了嚴肅的思考。而在進行這些思考時,鄭敏獨特的女性經(jīng)驗又賦予其詩歌以豐富的生活情愫和細微的現(xiàn)實場景。比如《死》中:“一個戰(zhàn)士,在進行中的突然臥下/黑暗與死亡自他的伙伴/的心坎爬過……”;《人力車夫》:“是誰在和他賽跑?/死亡、死亡,它想擁抱,/這生命的馬拉松賽者”,生命的意義也許只有在死亡的燭照下才更清楚地顯露出來。
鄭敏的詩歌中還時常彌漫著一種寂寞孤獨的氣息,如《寂寞》中所言:“我想起友人自火的痛苦里/求得‘虔誠的最后安息,/我也將在‘寂寞的咬嚙里/尋得‘生命最嚴肅的意義”,這種寂寞的情感跟詩人對生命的思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洞察到現(xiàn)實中寂寞無處不在,并且發(fā)現(xiàn)了寂寞對于生命的積極意義——寂寞是個人擺脫現(xiàn)實桎梏而尋求生命意義的吶喊;是詩人對僵化的社會體制所采取的一種抗爭姿態(tài);是殉道者享受的一種孤寂的幸福。所以詩人在《金黃的稻束》中極度地贊美“靜默”。
《金黃的稻束》出自《詩集1942—1947》,是詩人看到成熟了的金黃稻束后的沉思。秋后遼遠的田野上,收割后的稻束立在地上,這是中國南方到處可見的尋常的農(nóng)村生活景象,而詩人卻由此觸發(fā)了不同尋常的詩情。詩人看到稻田里的金黃的稻束,通過類比聯(lián)想,首先想到的是“無數(shù)個疲倦的母親”。“金黃的稻束”是一個具有圓滿意味的形象,但詩人并未寫收獲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寫了引人思考的勞動者母親的“疲倦”?!包S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作者把“皺”與“美麗”并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此時的作者心中,也許溢滿了對母親的崇敬、對勞動者的禮贊、對時間流失的無奈。但是,只要有母親在身邊,人們的心就不會是空落落的。緊接著,浮現(xiàn)在作者眼前的是“收獲日的滿月”掛在“高聳的樹巔上”,遠山包圍著我們,猶如包圍在“我們的心邊”;詩人神思飛揚,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像“無數(shù)個疲倦的母親”一樣“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的稻束啊,“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是那樣的“靜默”,“靜默”——仿佛人類的思想。而在稻束的腳下,是一條猶如歷史的“流去的小河”。詩人在這里從“稻束”這一獨特的對象楔入,思索歷史和人類,表現(xiàn)了詩人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
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xié)調(diào),把關注點從外在強烈畫面轉(zhuǎn)向內(nèi)在的深沉的生命感受。把黃昏路上走動著的“那皺了的美麗的臉”和稻束“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兩個動態(tài)的意象有機疊加,襯托了稻束的“靜默”,把人們帶到一個清新、深沉的境界中去,人生的哲理也寓于其中:人類歷史就像稻束腳下一條流去的河水,像操勞疲憊的母親臉上消失的青春與美麗那般流失而去,而永遠青春、永恒站立的,是雕像般年年靜默地站在秋天田里的肩荷著養(yǎng)育人類這一“偉大疲倦”的金黃的稻束!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憑靠,是人類一個追求和永恒不變的真理,是人類的一個思想。詩人心目中有的只是對生命生長的渴望,是對生命所賴以依存的生存環(huán)境的關注,也是對生命存在的關注。
與其他“九葉派”詩人一樣,理性的光輝彌漫在鄭敏的感受、運思、行文的全過程中,清明的智慧、澄澈的理性與真摯的情愫、堅挺的意象在她的作品中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使她的詩不僅具有情感的沖擊力,更具有思維的啟示力。詩人的長于哲理思辨的特點,也鮮明地體現(xiàn)在這首詩中。那一片片站立的稻束,在秋天的田野里沉思,詩人由此想到歷史的長河。在詩中,始終伴隨著“金黃的稻束”雕像的是“靜默”?!办o默”二字先后出現(xiàn)三次,成為回蕩在這首詩中的主旋律。“靜默”,是詩人面對自然的凝神觀照,也是一種理智的探尋與反思。正是在靜默中,詩人回溯了歷史,發(fā)現(xiàn)了這個雕像乃是人類思想的一個結(jié)晶;正是在靜默中,詩人把自我消融在自然之中,感到了一種與自然同在的永恒。這些,使詩歌具有雕塑般的凝重感。除此之外,詩中還表達了強烈的母體意識,思考著“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的母親身上所象征的人類生生不息的勞作與堅韌,并對此傾注了強烈的感情。詩人面對無生命的稻束,卻浮想聯(lián)翩,想到偉大的母親和人類的苦難,不禁情動于中,情不自禁地要禮贊豐收,禮贊勞動,禮贊賜予給人類糧食的大地母親!1949年同屬“九葉派”詩人的唐湜在《鄭敏的靜夜里的祈禱》中談到鄭敏的詩及其風格時說:“鄭敏的詩仿佛是朵開放在暴風雨前的一刻歷史性的平靜里的時間之花,時時在微笑里傾聽那在她心頭流過的思想的音樂,時時任自己的生命化入于一幅畫面,一個雕像,或一個意象。讓思想流涌出一個個圖案,一種默思的象征,一種觀念的辯證法,豐富、跳蕩,卻又顯現(xiàn)了一種玄秘的靜凝。”她是一個“用精明的數(shù)學家的理智來寫詩的詩人。……在她的詩中,思想的脈絡與感情的肌肉常能很自然和諧地相互應和……她雖常不自覺地沉潛于一片深情,但她的那蕭然物外的觀賞態(tài)度,那種哲人的感喟卻常躍然而出,歌頌著至高的理性。” “思想的澄澈的光耀里有著質(zhì)樸的坦然的感情流蕩?!笔堑模枷肱c感情的完美結(jié)合,使這首詩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感情強度,鄭敏是用感情抒寫生命的抗爭,尋求關于生命的啟示,張揚那些符合生命理想的東西,有一種無法消磨的強勁的生命力。
雕像般的靜中見動和油畫一樣濃烈的色彩效果,是鄭敏較之于“九葉派”其他詩人所特有的風格。這首詩中的一個個意象,就是一幅幅寫生:在秋天的稻田里無言站立的金黃的稻束,那一臉疲倦的母親的面容,配以高聳在樹巔上的月亮的映照,色彩極為鮮亮,極具雕塑感,給人以情感的沖擊力與哲理的沉思。
這首詩想象豐富、節(jié)奏舒緩、用詞樸實、不事雕琢,顯示了詩人沉著蘊籍的詩風。鄭敏的語言平靜、嚴謹,在想象的跳躍中把握住了柔和而巧妙的銜接,但透過“理知靜觀”的外表仍能讓人看到心靈的火焰、矛盾的沖擊。她的現(xiàn)代派技法運用得異常圓熟,象征、聯(lián)想、隱喻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是鋪排的從容自然。在這里,寂寞成為人類精神世界一種永恒存在,凡是真誠的心靈,當它在思考人世的真相時,必然會不可避免地觸摸到寂寞。
鄭敏不愧是五四以來直到現(xiàn)在,無論從思想內(nèi)涵還是創(chuàng)作技巧上,都能突破女性苑囿的杰出女詩人之一。
(白玉紅,鄭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