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亭 曲美燕
[摘要] 疊音詞作為古今漢語特有的一種修辭方式,自《詩經》以來,在歷代詩詞歌賦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能增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給人以鮮明的感受;可以用來繪聲描色、擬物狀景、突出語意、渲染氣氛,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本文以宋詞中的疊音詞為研究對象,從語言學的角度著重分析了宋代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歐陽修、晏殊、柳永、姜夔等七位著名詞人作品中疊音詞的使用情況,以期管中窺豹,探討疊音詞在宋詞中的運用及其語法特征。
[關鍵詞] 疊音詞 疊音單純詞 疊音合成詞
疊音,即音節(jié)的重疊,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在口語、書面語中都大量使用。在古詩詞中使用疊音詞,可以協(xié)調音調,增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音樂感、形象性、抒情性,營造意境,增加審美意蘊。對疊音詞的范圍劃定和分類,語法學界尚無定論。此處,我們根據單音節(jié)是否具有獨立成語素功能和單音節(jié)與疊音后的意義是否一致兩個標準,把疊音詞分為疊音單純詞和疊音合成詞兩類。疊音單純詞又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個音節(jié)有音無義,不成語素,兩音節(jié)疊音后表示一個語素。如“珊珊”“蕭蕭”“戚戚”;另一種是雖然單個音節(jié)音義兼?zhèn)?,獨立成為語素,但與疊音后的意義差別甚遠,如“獵獵寒威云不卷”(歐陽修《漁家傲》)中的“獵”與疊音后的“獵獵”詞義完全不同。疊音合成詞恰恰相反,單個音節(jié)能獨立成為語素且和疊音后的意義基本相同。如“市橋攜手步遲遲”(姜夔《浣溪沙》)中的“遲遲”意義上幾乎等于單音節(jié)的“遲”;“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李清照《臨江仙》)的“深深”意義上也基本等同于單音節(jié)的“深”。
一、疊音詞的表現(xiàn)形式
宋詞中,疊音詞的疊音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AA式、AABB式,其中疊音單純詞主要表現(xiàn)為AA式,AABB式幾乎不見。如:
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姜夔《江梅引》)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踏沙行》)
問當時,依依種柳,至今在否?(姜夔《永遇樂》)
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歐陽修《采桑子》)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楓葉荻花秋瑟瑟。(歐陽修《木蘭花》)
暖日遲遲花裊裊。(歐陽修《漁家傲》)
蟬樹無情風苒苒。(歐陽修《漁家傲》)
酒闌人散忡忡,閑階獨倚梧桐。(晏殊《清平樂》)
颯颯風聲來餉,愁四望,殘紅隨波浪。(晏殊《漁家傲》)
對面不言情脈脈。(晏殊《漁家傲》)
千年往事已沈沈,閑管興亡則甚。(辛棄疾《西江月》)
最愛霏霏迷遠近,卻收收擾擾還寥廓。(辛棄疾《滿江紅》)
笙簧未語,星河易轉,涼夜厭厭留客。(辛棄疾《鵲橋仙》)
翩翩何處飛鳥,息庭樹、好語和同。(辛棄疾《聲聲慢》)
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蘇軾《木蘭花令》)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蘇軾《西江月》)
娟娟缺月西南落。(蘇軾《菩薩蠻》)
永夜懨懨歡意少。(李清照《蝶戀花》)
華闕中天,鎖蔥蔥佳氣。(柳永《醉蓬萊》)
另外,宋詞中的疊音單純詞多存在同音換用現(xiàn)象,同音詞之間的功能區(qū)分尚不明顯。如: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蘇軾《南歌子》)
冉冉年華吾自老。(辛棄疾《蝶戀花》)
昨夜蕭蕭疏雨墜。(歐陽修《漁家傲》)
山雨瀟瀟過,溪橋瀏瀏清。(蘇軾《南歌子》)
這種現(xiàn)象是由疊音單純詞的性質決定的,因為疊音單純詞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擬聲描狀、摹形繪色,相對于疊音合成詞來說,它的意義較為虛化,使用時主觀隨意性較強。
疊音合成詞在宋詞中較為普遍,并表現(xiàn)為多種詞類的疊音。AA式、AABB式均為常見,如:
AA式:
柏綠椒紅事事新。(姜夔《鷓鴣天》)(名詞重疊)
簾寂寂,月低低。(姜夔《鷓鴣天》)(形容詞重疊)
暗香橫路雪垂垂。(辛棄疾《江神子》)(動詞重疊)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語。(歐陽修《生查子》)(數(shù)詞重疊)
青青官柳,飛過雙雙燕。(姜夔《驀山溪》)(量詞重疊)
鸞琴鳳樂匆匆卷。(歐陽修《漁家傲》)(副詞重疊)
AABB式:
梅梅柳柳斗纖秾。(辛棄疾《江神子》》)(名詞重疊)
坐坐行行有倦時,更枕閑書臥。(辛棄疾《卜算子》)(動詞重疊)
君如星斗,燦中天,密密疏疏。(辛棄疾《漢宮春》)(形容詞重疊)
三三兩兩能言語。(晏殊《漁家傲》)(數(shù)詞重疊 )
萬萬千千恨,前前后后山。(辛棄疾《南歌子》)(數(shù)詞重疊,方位名詞重疊)
二、疊音詞的多功能性
宋詞中,疊音詞具有多種語法功能。同一個疊音詞可以出現(xiàn)在句中不同的位置上,做不同的句法成分。與印歐語言“非此即彼”的詞類觀相對,這也是漢語“即此即彼”詞類觀在宋詞中的重要體現(xiàn)。如: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蘇軾《漁家傲》)(盈盈作狀語)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蘇軾《江神子》)(盈盈作謂語)
念征衣未搗,佳人拂杵,有盈盈淚。(蘇軾《水龍吟》)(盈盈作定語)
君看今古悠悠,浮宦人間世。(蘇軾《哨遍》)(悠悠做謂語)
悠悠今古事。(辛棄疾《洞仙歌》)(悠悠作定語)
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悠悠作狀語)
隋堤三月水溶溶。(蘇軾《江神子》)(溶溶作謂語)
溶溶春水浸春云。(歐陽修《浣溪沙》)(溶溶作定語)
山雨瀟瀟過,溪橋瀏瀏清。(蘇軾《南歌子》)(瀟瀟作狀語)
夢覺小庭院,冷風淅淅,疏雨瀟瀟。(柳永《臨江仙》)(瀟瀟作謂語)
另外,疊音單純詞“盈盈”“蕭蕭”“悠悠”“隱隱”“厭厭”“遲遲”“依依”,疊音合成詞“深深”“歲歲”“年年”在上述七位詞人的作品中多次使用。據唐圭璋的《全宋詞》,上述疊音詞在七位詞人全部作品中的分布如下表:
三、疊音詞的詞類分析及其語用意義
對以上七位著名詞人的作品進行系統(tǒng)分析,其中的疊音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名詞類。該類疊音詞數(shù)量不是很多,主要有表時間的名詞“日日”“月月”“夜夜”“年年”“歲歲”等;表事物的名詞“事事”“線線”“人人”“朝朝暮暮”“燕燕鶯鶯”等。
2.形容詞類。該類疊音詞數(shù)量較多。其中,疊音單純詞如“萋萋”“苒苒”“盈盈”“冥冥”“翦翦”“娟娟”“霏霏”“裊裊”等,疊音合成詞如“紛紛”“細細”“悄悄”“深深”等。
3.動詞類。該類詞數(shù)量極少,只有“去去”“坐坐”“行行”“閃閃”“垂垂”等。
4.擬聲詞。該詞類相對較多,如“瑟瑟”“獵獵”“颯颯”“瀏瀏”“潺潺”等。
5.副詞類。該類詞極少,只有“往往”“匆匆”等。
從以上分類可以看出,疊音詞中的形容詞最多,名詞、動詞、副詞等詞類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與形容詞的描摹性與強化性密切相關?!靶稳菰~是反映事物性狀的詞,而性狀是可以描摹的,人類認知事物的生動形象心理也決定了性狀是需要描摹的。此外,性狀的描寫可以有程度強弱的區(qū)分,這些因素都顯示了形容詞是數(shù)量最多的類別不是偶然的”。名詞類疊音詞相對較少,這是因為名詞是對客觀事物的稱說和命名,無性狀可描摹,也沒有描摹的必要,這一詞類本身不具備較強的繪聲摹狀色彩;動詞的疊音形式之所以非常少見,與動詞的語用特點密切相關,單音節(jié)動詞雖然一般不能單獨使用,但當單音節(jié)動詞出現(xiàn)在動態(tài)的句子中時,“或者有狀語、補語等成分來補足動詞的音節(jié),或者有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等成分來湊成雙音節(jié),或者臨時將單音節(jié)重疊使用一下?!彼?,動詞也沒有必要處處重疊;副詞類的意義比較虛化,它一般不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且功能比較單一,這也決定了它的疊音形式少而又少;擬聲詞本身具有描寫的性征,這一點與形容詞有較多的相似點,所以這一詞類的疊音形式相對較多。
詞匯具有理性意義(基本義),“而一個詞除了理性意義之外,還有隱含意義、感情意義等?!蔽覀儼牙硇砸饬x之外的意義稱為附加義,即它的語用義。一般來說,疊音詞在一定的語句里也會產生單音節(jié)詞所不具備的語用意義。這一點主要表現(xiàn)在疊音合成詞上。如單音節(jié)動詞疊音后,基本詞匯義不變,但多出了時間的“短暫”義,分量上的“輕化”義和口氣上的“隨便”義。如:
念去去,暮靄沈沈楚天闊。(柳永《雨霖鈴》)
單音節(jié)形容詞疊音之后會增加適中態(tài)或輕微態(tài)的語用義,同時還增加了一些親昵、喜愛的感情色彩。如:
簾寂寂,月低低,舊情惟有絳都詞。(姜夔《鷓鴣天》)
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歐陽修《采桑子》)
冰散綠池泉細細。(歐陽修《漁家傲》)
枝頭薄薄柳棉飛。(歐陽修《浣溪沙》)
單音節(jié)名詞或量詞疊音之后,增加了表示繁多或逐指的語用義。如: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姜夔《踏莎行》)
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歐陽修《生查子》)
落花片片和驚絮。(歐陽修《漁家傲》)
人人如意祝香爐。為壽百千長。(晏殊《喜遷鶯》)
單音節(jié)副詞疊音后,表示加強態(tài)的語用義。例如:
鸞琴鳳樂匆匆卷。
四、疊音詞具有補足音節(jié)的功能
由于詩詞講究韻律,注重句子的節(jié)奏感、音樂感和形象性,所以有時疊音詞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湊足音節(jié),突現(xiàn)詩詞韻律。如:
余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辛棄疾《賀新郎》)
第二個“戀”字就是為了補足音節(jié),增強詩句的節(jié)奏感。又如:
深深處,瓊枝玉樹。(柳永《定風波》)第二個“深”字。
東風楊柳欲青青。(晏殊《訴衷情》)第二個“青”字。
當然,除了湊足音節(jié)之外,它們仍然產生了其它的語用義。
參考文獻:
[1] 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3] 楊振蘭.現(xiàn)代漢語AA式疊音詞、重疊詞對比研究[J]齊魯學刊,2003,4
[4]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商務印書館,2005
(王 亭,暨南大學中文系;曲美燕,暨南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