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關懷
就說握手吧,這種西方禮節(jié)已在中國全面普及,但我看來看去,想來想去,覺得它實在比不上我們傳統(tǒng)的作揖。
一是衛(wèi)生。握手可傳播某些細菌病毒。握手時雙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帶水,也會給另一方帶來不舒服。而中國的作揖,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即便到傳染病醫(yī)院去慰問一大群病人,回家后也無須急匆匆先去衛(wèi)生間洗手。
二是省時。當代人的交際繁多,假如一個人會見十多位客人,與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個人同時會見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陣工夫。既然說時間就是金錢,為何不用作揖這種方式來惜金?一拱手,頃刻之間,以一當十乃至當百,即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親切。
三是優(yōu)美。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tài)實在不太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差距太大,握手時便多見窘態(tài)。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嚴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fā),高出于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
四是自主。人們多有這樣的體驗:握手時,有一方已伸出手來了,另一方?jīng)]有看見或故意裝著沒看見,使對方的手停在空中縮也不是,不縮也不是,時間一秒秒過去,尷尬透頂。有時也有另一種情況:剛才沒看見的一方突然看見了,趕忙補救,雖然已把對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緊緊握住,但怠慢或疏怱已經(jīng)造成,心中難免留下歉意。這樣多發(fā)性事故,暴露了握手這一方式最惱人的缺點——它必須由雙方協(xié)調(diào)配合,同時動作才能完成。即便是訓練有素的交際家,已經(jīng)過了長期的實踐摸索,臨場仍需要聚精會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時機。這樣事干多了,沒有不累的道理。作揖當然比握手簡單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時候出手就什么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絕不可能被對方冷落得進退兩難,遭其他人暗笑。
對于某些人來說,作揖還有一個最后的好處,就是在進見大人物時比較能派上用場。握手大體上是一種平等之禮,不管雙方孰尊孰卑。也不管雙方內(nèi)心中或傲或謙,至少在表面上,就握手這一行為本身來看,雙方是平等的,都得伸手,以示相互的尊重。按通行的規(guī)矩,大人物還得先向小人物伸手,預付真實或虛假的誠懇,現(xiàn)代文明風范就是如此溫暖著我們。問題是,常有些權勢者沒有這種教養(yǎng),端著架子,拉著腔調(diào),根本不屑于與小人物握手。碰到這種人,你怎么辦呢?你總不能死皮賴臉搶上前去把他或她的手搶過來握一通吧?你總不能沒有任何表示就冷冷清清地見面或告辭吧?你想分到一間小小的住房,或者你想晉升科長,你想把兒子塞進學校重點班,你想套購和倒賣國家計劃物資,這些活動怎么禮貌而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時候,你很可能會想起作揖,甚至會情不自禁地作揖。作揖適用于不平等的交際。作揖可以有回禮,可以沒有回禮,還可以沒有回禮但得到一句“免禮啦”之類的隨意安撫,因此它可以成為阿諛者、巴結者、攀附者、奉承者、邀寵者的單向禮貌。有些人把難度較大的公關,說成是“到處作揖”,就是這個道理。
顯然,作揖的最后這一條好處,是奴隸的好處。(韓少功)
賞析:
作者以調(diào)侃的語言寫作揖的好處,侃侃而談,娓娓道來,還真是說得非?!霸诶怼蹦?!這篇雜文為什么寫得這樣好?換句話說,為什么調(diào)侃得這樣“在理”呢?細讀全文,有以下構思之妙。
情境的設置獨特巧妙。我們知道,“作揖”這一國粹性禮節(jié)在中國已經(jīng)廢棄半個多世紀了,優(yōu)勝劣汰,優(yōu)盛劣衰,代之以握手之禮,文明而高雅,為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所接受而且躬行,可見“握手”之禮比“作揖”之禮優(yōu)越。而作者故意來個老調(diào)重彈,“故技重演”,并且振振有詞,令人不得不服。究其底里,在于作者善于假設特定的情境——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方能顯示出作揖的優(yōu)越性來:一是設定為傳染病盛行的特定時期(好在此時還沒有“非典”),二是設定為一人應對幾十人的場合,三是設定為高矮懸殊極大的情景,四是設定為一方出手而被另一方疏忽的尷尬場面。經(jīng)過這些特殊的“設定”,自然就顯示出“作揖”的優(yōu)越性來。
運用對比手法增強表達效果。前面說的四大“好處”都是通過對比而加以說明的:握手傳染病菌,作揖沒有身體接觸;作揖比握手省時;作揖比握手姿態(tài)優(yōu)美;作揖比握手更有自主性和靈活性。這四大對比性的說理,更顯出滑稽的藝術效果來。
運用襯托卒章顯志。作者說作揖的最后一大好處時,一改前面對比說理的方法,改用反襯手法:小人物向大人物作揖,大人物不理不睬;小人物求大人物辦事,“會情不自禁地作揖”,一句話,“作揖適用于不平等的交際。作揖可以有回禮,可以沒有回禮”,“因此它可以成為阿諛者、巴結者、攀附者、奉承者、邀寵者的單向禮貌。有些人把難度較大的公關,說成是‘到處作揖,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小人物求大人物辦事不得不瞌頭作揖,“作揖”這禮節(jié)會死灰復燃,不正是社會的一大弊端么?讀者此時方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一篇針砭時弊的妙文。
語言風趣幽默,令人會心一笑。反話正說,一本正經(jīng),詼諧之言,令人解頤?!耙还笆?,頃刻之間,以一當十乃至當百,即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親切”,夸張式的渲染,入情入理;看作揖者“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fā),高出于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漫畫式的特寫,活靈活現(xiàn);“握手時,有一方已伸出手來了,另一方?jīng)]有看見或故意裝著沒看見,使對方的手停在空中縮也不是,不縮也不是”,諷刺式的調(diào)侃,令人哭笑不得!
這篇妙文,詼諧的話兒嚴肅地說,沉重的話題輕松地說,反面的論題正面地說,諷刺的話語褒揚地說,真是不可多得的雜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