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任輝
長期處于封建統(tǒng)治之下,中國社會的商品經(jīng)濟很不發(fā)達,代表近代社會文明的許多行業(yè)遲遲未能發(fā)展起來。中國近代新聞傳播業(yè)也是如此,直到19世紀初,中國還只有像邸報、京報之類的古代報紙。真正近代意義上的、具有大眾傳播功能的新聞報刊仍未出現(xiàn)。
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英國正在積極進行殖民擴張,一批又一批的商人、傳教士、政客、冒險者來到中國。他們給中國帶來了各樣的商品,也帶來了多樣的文化觀念和宗教意識。近代報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中國。
取道馬六甲,首份近代中文報刊曲折誕生
1807年9月8日,廣州城里來了一位叫馬禮遜的英國傳教士。他此行的目的是受倫敦布道會的派遣,來華傳教??墒钱敃r的清政府反對傳教活動,來華的外國人除非是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雇員才能進入廣州。不得已他只好用美國商館“客人”的身份做掩護,在廣州居留,學習漢語。次年他赴澳門,翌年被聘為英屬東印度公司的翻譯,遂以英國商人的名義公開活動。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傳教的任務(wù),一邊著手翻譯《圣經(jīng)》,一邊秘密吸收教徒,先后招收蔡高、梁發(fā)等教徒10人。
1813年,倫敦教會又派遣米憐前來協(xié)助馬禮遜傳教。米憐到達后,因沒有合法身份根本不能在廣州傳教,于是米憐攜帶2000冊《新約》前往南洋群島的爪哇、馬六甲等華人聚集地傳教。米憐回到廣州后隨即建議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一個對華傳教基地,并初步設(shè)想編發(fā)一本宣傳基督教教義的小冊子。馬禮遜聞后,當即同意了米憐的建議。1815年米憐雇請已成為基督教徒的印刷工人蔡高和梁發(fā)前往馬六甲。當年5月,米憐攜妻子及蔡、梁二人到達馬六甲。隨后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在那里建立了印刷所和一家免費學校。8月5日,米憐主編的《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以下簡稱《察世俗》)出刊。它成為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
《察世俗》的辦刊初衷是為了闡發(fā)基督教教義。所以它把宣傳“神理”放在了首要地位,大部分文章都是介紹教義和《圣經(jīng)》。此外,它還刊登介紹世界各國情況以及天文地理方面知識的文章。
為了讓《察世俗》更易為華人接受,米憐將它和中國的孔孟之道結(jié)合起來。在封面上,他引用了《論語》中“子曰:‘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薄^k刊者自稱自己為“博愛者”,文章則采用帶有文言成分的白話文寫作,可謂是費盡心機。
《察世俗》為雕版印刷,每月一期,在南洋地區(qū)華人聚居地免費贈閱,也有少量流入中國境內(nèi)。起初每期?。担埃氨?,后來增至1000本。每年還出版合訂本,印數(shù)少則500本,多則2000本。1821,年因米憐病重,《察世俗》停刊。
立足廣州,中國本土首家近代中文報刊誕生
《察世俗》??院?,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是1833年在廣州創(chuàng)刊的《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以下簡稱《東西洋考》)
1831年,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來到中國。郭士立來華后努力尋求和中國自由交往的有效措施?!恫焓浪住芬约爸蟮膸准彝鈬宿k的中文報刊,使他逐漸認識到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無非是武裝入侵和文字宣傳。作為一個傳教士,他選擇了用文字宣傳,并認為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
1833年8月,郭士立創(chuàng)辦的中文月刊《東西洋考》在廣州出版?!稏|西洋考》是在清政府三令五申嚴禁洋入印刷書籍的情況下秘密創(chuàng)刊的,但它居然公開出版而未遭查禁長達兩年之久。
《東西洋考》名義上是一份宗教性報刊,但實際上宗教內(nèi)容已退居次要位置。郭士立曾在一家英文刊物上公開宣稱:“這個月刊是為了維護廣州和澳門的外國公眾的利益而創(chuàng)辦的,它的出版意圖就是要使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工藝、科學和道義,從而清除他們那種高傲和排外觀念?!闭浅鲇谶@種目的,《東西洋考》刊登了大量用來宣傳中外人士行為準則的文章,如中國人不要稱外國人為蠻夷,與外國人做生意要公平、誠實,要學習外國人的長處等等。有的文章是介紹東南亞各國和印度的情況,目的是要中國人學習這些國家的做法,打開國門,不要閉關(guān)自守。較之《察世俗》刊登的文章,《東西洋考》還增加了一些新聞性的內(nèi)容,文章絕大部分譯自外報,少數(shù)是廣州、澳門的地方新聞,后期的《東西洋考》還多次刊登中國進出口貿(mào)易的物價表,直接為中外貿(mào)易活動服務(wù)。
《東西洋考》在特點上更加接近現(xiàn)代報刊的形式。文字通俗,文章簡短。每期有目錄,便于閱讀,欄目也較固定。為了方面發(fā)行,《東西洋考》在宣傳策略上學習《察世俗》,處處附會儒學。封面上印有一句中國傳統(tǒng)格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敝骶幨鹈麨椤皭蹪h者”。
自1833年8月出版之后,《東西洋考》時起時落,維持了近兩年。1835年休刊后直至1837年又在新加坡復刊,次年4月最終???/p>
水到渠成,首家國人自辦中文報刊應(yīng)運而生
郭士立創(chuàng)辦的《東西洋考》將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辦報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并且使得中國人對西方報刊觀念、辦報模式與方法有了一個更為清楚的認識。1834年3月,《東西洋考》曾發(fā)表了《新聞紙略述》一文。全文雖然只有短短300字,卻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篇介紹西方報刊的文章。通過它,中國人第一次大致了解西方報刊的歷史和現(xiàn)狀。在郭士立之后,外國人辦的各種中文、外文報刊層出不窮。尤其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人在華辦報迅速掀起了一個高潮,香港、上海先后成為外國人在華辦報的重要基地。這些外國人辦的報紙上也有不少是介紹西方報界情況的文章。而外國人在中國辦報的實踐也更加具體地回答了什么是近代報刊,它有何功能以及如何辦報等問題。中國一些有識之士敏銳地認識并掌握了這一從國外傳入的新事物,并開始積極主張自行辦報。
早在太平天國時期,干王洪仁軒就開始重視報紙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的《資政新篇》里就曾提出設(shè)立新聞館的主張,后因太平天國覆滅,這一構(gòu)想未能實現(xiàn)。在中國民間一些有識之士也感到了報刊的重要作用,他們尖銳地提出:不能“坐視敵國懷覬覦之志,外人操筆削之權(quán)”,“國之利器,不可假人”。他們大多是在外國報館工作,其中的利害更有切身的體會。王韜、陳藹廷就是其中著名的中國報人。陳藹廷有志于辦一家“主筆出自華人,替華人說話”的中文報紙。他主編英文《德臣報》中文專頁——《中外新聞七日報》時就曾刊發(fā)評論文章對清政府和港英當局的政策提出批評。
王韜、陳藹廷等人的活動激勵了更多的中國人投身于辦國人自己的報刊的活動中。19世紀70年代,中國第一批國人自辦的報紙應(yīng)運而生。一般公認的我國第一家民報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創(chuàng)辦人名為艾小梅。此后國人辦報蓬勃發(fā)展,并在1896年~1898年掀起了第一次國人辦報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