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淵
12月24日傍晚,熟人來電話:“在家過平安夜吶?”一愣,立刻回過神來:“我們不過那東西?!?/p>
晚上看電視劇《審計報告》。一宿無話。
12月25日,早上剛起床,外邊響起了消防車凄厲的叫聲。
“哪兒又著火了。”
早點是胡蘿卜餅加牛奶,中西合璧。然后出門疾走。
S君夫婦買菜回來了,買了一兜白薯,還有青菜之屬。
此君在倫敦和華盛頓的牛奶里泡過許多年。
前面聚了一堆人,地上的水結(jié)成了薄冰,旁邊居民樓有一個窗戶不見了,里面全部燒黑,黑洞一般張著嘴。人們唏噓:
“四個孩子,高中生,昨晚玩了一通宵,過平安夜,不知怎么著火了,煤氣罐爆炸,兩死兩傷?!?/p>
“每一個孩子都有四個大人悲痛?!?/p>
“平安夜不平安?!?/p>
路邊有工人在鋪人行道。
“師傅哪里來的?”
“河北?!?/p>
“干一天拿多少錢?”
“多少錢?五六十塊吧?!?/p>
“一天八小時?”
“沒準(zhǔn)兒,黑了算?!?/p>
回家,電梯里遇到Y(jié)君,自行車筐里滿是菜,還有一袋好像是赤豆。
“農(nóng)貿(mào)市場的地坑坑洼洼,小販們吆吆喝喝,我喜歡。”
“這就是生活。”
“沒錯兒,這就是生活?!?/p>
Y君在歐洲、北非和北美度過無數(shù)個日月。
回家看書,臺灣凈空法師講解《無量壽經(jīng)》。什么是“阿彌陀”?原來就是“無量壽”。壽而無量,就是“永生”嘍。哎,“云空未必空”,還是沒有想開。
我突然感覺,我們這個歲數(shù)的人都是中華文化的蒸籠里蒸出來的饅頭。在外面飄泊了多年,還是胡蘿卜餅、白薯、赤豆之類,還是喜歡坑坑洼洼,吆吆喝喝。饅頭是蒸出來的,面包是烤出來的。饅頭是饅頭,面包是面包,饅頭一旦蒸成,永遠(yuǎn)不能變成面包。
現(xiàn)在情況開始變化,蒸籠邊上架起了烤爐。今天的報紙上說,昨晚飯店賓館俱樂部處處爆滿,慶祝平安夜。票價不菲,最高的是五千八百八十八元。據(jù)報紙說,大多是公關(guān)請客,客人中不少是掌握著公共資源的公務(wù)員。
一些饅頭從蒸籠里跳到了烤爐中。年輕人慶祝平安夜,連命都搭上了。三四天前,一家美容店的丫頭就戴著圣誕老人的小紅帽出出進(jìn)進(jìn)的了。
歐風(fēng)美雨,年輕人首當(dāng)其沖。他們有希望變成面包。也許,有那么一天,中國各大城市滿街滾動著的,都將是美式英式法式面包?
文化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胡蘿卜也好,白薯也好,都是外來的。就是《無量壽經(jīng)》也是外來和尚從梵文翻譯到中文的。什么是中國的,什么是外國的,誰說得清?連我們自己,也是錯將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
然而,融合果真如此簡單么?未必。
耶教禁止人說假話。可本性使然,還是有人說假話。但西方信徒把說假話看作大錯誤,把說假話的人看作不可信任的人,與賤民差不多。所以,說假話的人相對來說少一些。屈指算來,我們過了好幾個圣誕節(jié)平安夜了,小紅帽也戴了許多次了,可是,人海之中,是否說假話的人少了幾個?恐怕沒有。相反,可能反而多了。今天報紙上登了南京一百零五歲老爺子的照片,慈眉善目,他拒絕了七家保健品廠做形象代言人的要求。他反復(fù)地說:“我從來沒有吃過保健品,我不能說假話。”我真的想給他磕五個響頭。這樣的人少啊,太少了,鳳毛麟角。
圣誕、圣誕地叫個不停,一部分人是看中了商機,一部分人則是好奇,圖新鮮,趕時髦,反傳統(tǒng)。
全球化好比攪餡,豬肉、白菜、蔥姜、油鹽醬醋攪成稀糊。各種成分沖突著,融合著,沖突中有融合,融合中有沖突。但愿最終攪成的,是一盆好餡,包包子也可,包餃子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