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揚等
在山西二百元一噸的煤,在上??梢再u到五百多元,每噸差價高達三百多元,于是有了“賣煤的比挖煤的更賺錢”的說法。而據10月21日《財經時報》報道,煤炭經銷商所能賺到的差價實際上只有每噸八到十五元,其余的差價,除用來支付鐵路運輸費、點駁費及各種基金之外,還要用來支付“點裝費”——為了向鐵路運輸部門申請車皮,為了讓他們盡快發(fā)貨,為了與他們搞好關系,經銷商不得不向鐵路運輸部門另外“打點”一筆費用。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計劃經濟時代就有了”。
很顯然,“點裝費”已然不是什么亂收費,而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行賄與受賄。因為“點裝費”沒有統(tǒng)一標準,每噸十元至上百元不等;“點裝費”不一定是錢,送一輛轎車也可;“點裝費”并非全歸鐵路運輸部門所有,很多落入了個人腰包……這種公開的腐敗,從計劃經濟時代延續(xù)到市場經濟時代,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幾十年,讓人匪夷所思!
“點裝費”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的生活成本為什么這么高?因為這種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行賄成本”——雖然我們沒有直接行賄也不愿意行賄,但我們都在不自覺之中被迫地、間接地行賄,我們別無選擇。
“計劃經濟時代就有了”,這句話更讓我明確意識到“點裝費”因何而生,并且存在了幾十年。鐵路運輸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壟斷的,在市場經濟時代依然是壟斷的,鐵路部門的壟斷地位并沒有因為市場經濟的沖擊而有絲毫動搖。壟斷,正是“點裝費”存在了幾十年的最根本原因。
壟斷也是一種權力,像我國鐵路運輸部門的壟斷權,是由行政部門賦予的,而不是由公眾賦予的,更不是由市場賦予的,因此這種壟斷權與行政權力一樣,也會變質,也會滋生腐敗。如果說“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那么“絕對的壟斷”也會導致“絕對的腐敗”。不同的是,任何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行政權力,所以防止行政權力變質的根本辦法是監(jiān)督和制約。而對于壟斷,除了監(jiān)督制約之外,還可以解除這種權力,打破壟斷,將權力交還給市場,讓市場經濟的潮水將“壟斷腐敗”的污垢沖刷干凈。
【“雜文專版擷英”欄目作品選自2006年7月24日、4月14日、10月23日《中國保險報》】
原發(fā)報責編:童大煥
靜水流深的深度撞擊童大煥
《中國保險報》是一份以保險業(yè)內精英為主要讀者群的行業(yè)報,2005年6月,該報的評論版面臨全新改版,由原來幾乎單純的業(yè)內評論向更寬泛的大言論轉變。我們首先要問的是:業(yè)內讀者需不需要?最后的結論是:業(yè)內讀者同樣需要大視野。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一個優(yōu)秀的言論版、一個優(yōu)秀的評論人,善于從各種貌似無關的事物中找出它們的相關性。因此,其他人需要的,保險業(yè)內人士同樣需要,誠如古人言:“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言論發(fā)展的過程,是人類不斷拓展視野的過程。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海洋里,一個好的媒體、一個好的言論版塊,根本的任務是篩選出有價值的、深刻的、時代需要的信息和分析。該版的定位就此成形。
該版宗旨:真問題,大視野。關注國家轉型和時代風云,關注真問題,強調文章的廣度和深度。人物評論專欄:或從人物命運折射時代,或在時代背景下評價人物;“中國眼”專欄:由專家學者、有識之士對事關全局和未來的重大問題發(fā)表自己獨立的真知灼見。
在版面的形態(tài)上,堅信“智在民間”,尤其是在“知道分子”們普遍欲說還休的時代,八面來風在不少時候反倒往往顯得更真誠、更直率、更清醒客觀。與傳統(tǒng)的綜合性大報和新興的都市報有很大不同的是,他們可以花很大代價追求熱點,追求當下的影響力甚至轟動效應?!吨袊kU報》的評論版則從另一方面尋找出路:不刻意追逐熱點,而是通過對真問題的深度挖掘和持續(xù)關注,試圖去撞擊時代的脈搏和人類的靈魂,致力于對大轉型大變革時期的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的未來和問題做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斷,強調對“時勢”和“時局”的觀察與把握,和讀者一道在更廣闊的視野上思考現(xiàn)在和未來。
于是,這個版面有像“大趨勢”這樣高屋建瓴的欄目,有“拍案”、“立此存照”這樣的時代寫真欄,也有像“人性寫真”這樣直接挑動心靈的文字。這個版用“一生做一事”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來對待文字、對待版面,相信靜水流深的力量。所謂靜水流深,就是不求一鳴驚人,但顧自潛流不止,在現(xiàn)有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下,一點一滴地逼近最好,這樣的態(tài)度和職業(yè)精神,為這個版贏得了業(yè)內讀者的大力支持,而且贏得了廣泛的業(yè)外讀者,同時也贏得作者的信任。一周三個整版,想來迄今約有千余篇文章通過這個版面世了。
事實上,只要人類對“實用價值”的需求仍然是普遍的需求,只要人們仍然生活在現(xiàn)實中,那么,對于真實世界的清醒認識和判斷,就始終是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稀缺資源。擁有這種品質的媒體和評論,就一定在商業(yè)價值上具有最普遍的競爭力。
傳統(tǒng)雜文和當下流行的時評文體,可能有區(qū)別,時評講究的是邏輯思維,雜文講究的是文學筆法,在具體的編輯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要區(qū)分二者有時很難。在強調作品思想性邏輯性的同時,完全無法拒絕文風活潑多樣的雜文筆法;其實冰冷的思想,惟有配上好的文字風格,才會表里如一地賞心悅目,就像一個美人穿上華美的服裝。版面或者文章,成天板著面孔,沒有幽默感,讓人望而生畏;或者只有骨頭沒有肉,誰也不會吃。正因此,才會有《社會中那些庸常的惡》(作者:李鴻文)一類縱橫捭闔、揮灑自如的文字見諸報端;而公開宣告“取時評之素材,寫雜文之華章”的徐迅雷,更是這個版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