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敏
“我的××”這樣的半命題作文也是童年作文的經(jīng)典模式,在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小貓小狗寫過一圈后,無一例外的要寫到“我的老師”。
在當年還是小學生的我們眼里,老師是無所不能的圣賢,做夢都想當老師,可以耀武揚威地站在講臺上,拿著教鞭指揮全班同學;更可以無所顧忌地拿著紅筆在作業(yè)本上圈圈點點。所以,盡管各人眼里的老師各有千秋,但必定都會描繪到這樣一個場景:“夜深人靜了,老師還不辭辛苦地在燈下批改作業(yè)”,然后發(fā)一句或真情或矯情的感慨——“我們的老師真辛苦啊!”
是不是每個老師都會在燈下批改作業(yè)?是不是改作業(yè)時恰好被我們看見?又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真的認為老師很辛苦呢?當然不是嘍,只是老師說了:作文想得高分,立意必須要高,主題必須升華。心領(lǐng)神會的我們自然要寫老師帶病上班、雨夜補課這樣的老套情節(jié),而“在燈下批改作業(yè)”這種經(jīng)典片段套在哪個老師身上都合適,再添點什么“看見老師的頭上又多了幾縷銀絲、燈下老師的背影像媽媽一樣慈祥”之類的句子,老師愛看,學生好寫,分數(shù)能高,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老師在燈下批改作業(yè)”這樣的文字千篇一律。由此想起以前聽說過的一個故事:老師領(lǐng)著學生到海邊拾貝殼,出發(fā)前,老師舉了舉手中的貝殼說:“同學們看仔細了,要這樣的!”結(jié)果,大家找回來的貝殼都一個樣。其實,面對大海,學生心中早就有了貝殼的模樣,假如老師不加以限制,學生頭腦中就不會形成惟一的模型,就不會撿回一樣的貝殼了。
可在那個懵懂的時候,立意要高、情節(jié)要吸引人是我們寫作文的準繩,于是去編去湊,都要順從這樣的標準。記得我們考初中時,作文題目也是《我的老師》,有個同學為作文得高分,編了故事說老師為救他死了,竟被當作范文收進了《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選》??磥碛腥苏f“中國孩子說謊是從寫作文開始的”真是一點不假??!
責任編輯/梅香meixiang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