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鬃是我國的傳統(tǒng)出口商品,發(fā)展豬鬃生產,不僅給農民養(yǎng)豬增加了收入,同時又開辟了一條致富新門路。傳統(tǒng)的豬鬃生產方式是將肥豬宰殺后再拔取鬃毛,這種方法不夠理想,因為它限制了豬鬃的產量。而活拔豬鬃,既可大大地提高豬鬃產量,又能增進生豬的食欲,加快長膘長肉速度。
活拔豬鬃一般在春、夏、秋三季生豬脫毛換鬃時進行。其操作方法是:拔鬃前用梳子在豬身上由后向前梳理,梳下部分鬃毛后,再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拈住豬鬃往上拔,每日拔取一次,直至拔完。每日拔得不宜過多,不容易拔的鬃毛不要硬拔,以防拔斷或連皮帶肉一起拔出。一般一頭100公斤左右重的生豬,可拔取鬃毛1~2公斤。
豬鬃原料毛必須黑、白、黃花色分開,無雜質,晾曬干燥后,按8厘米以下、8~9.7厘米、9.8~11.4厘米、11.5厘米以上等不同長度規(guī)格分別制成坯。制作方法是:先將拔下的豬鬃放到45~60℃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再將濕潤的豬鬃用木板拍打,去掉鬃上的雜物殘肉,然后用水清洗干凈放到竹篩上,置于陽光下曬干即成毛坯。將毛坯用麻繩捆在小木板上,放入蒸鍋中蒸,使彎曲的豬鬃變直,并進一步除去腥穢。最后以黃麻線扎緊其根部。捆好的豬鬃把子須細心檢驗,剔除發(fā)霉的、含油脂的鬃毛和雜毛,然后用包裝紙分把包裝,放到木箱內,置干燥處并防止蟲蛀。(山東省東營市希望養(yǎng)殖廠 郭舒禮 山東省東營市科學技術開發(fā)推廣中心 李樹國 郵編:25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