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書業(yè)洋溢著數字化氣息,今秋8月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書業(yè)最高規(guī)格的高峰論壇主題是“新技術與出版產業(yè)的未來”;10月,年度數字出版年會,火爆場面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
按需出版是最早的數字化出版形式,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隨著行業(yè)的前行而發(fā)展,并且在不斷地成長。
與傳統(tǒng)出版的差別
按需出版的產生,源于部分出版社和讀者的特殊需求,以及按需印刷技術的數字化突破。就出版內容本身來說,按需出版與傳統(tǒng)出版沒有什么區(qū)別,差別只是在出版加工過程中,省掉了出片、上版等環(huán)節(jié)。
如果是批量出版圖書,按需出版的成本不占優(yōu)勢,但小批量圖書出版,傳統(tǒng)出版工藝無論是成本核算,還是加工速度,都比不上按需出版。
由于按需出版產生的本意,就是為了彌補圖書市場少量短缺、滿足個別一些人士的特殊需要,所以這項新興出版形式雖然發(fā)明、運作了很多年,但并沒有在國內外書業(yè)形成主流,所占的市場份額更是無法與傳統(tǒng)出版相媲美。
按需出版在國內
在傳統(tǒng)出版過程中,出版人士一般不需要考慮印刷環(huán)節(jié)的實際運作,而按需出版的最優(yōu)操作方式,則需要出版人士必須要關注印制流程。
從實際操作情況來看,一些按需出版業(yè)務,出版方委托第三方、專業(yè)的按需印刷企業(yè)來做,但在出版流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上存在著很多問題,同時圖書制作成本很高,而這又違背了按需出版節(jié)約成本的初衷。最理想的按需出版,是出版方掌控整個操作流程,這樣不但能大幅度降低出版成本,同時也能保證出版時間。
按需出版具有一些傳統(tǒng)出版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市場需求,這是否就說國內出版社適合開展此項業(yè)務呢?大筆的資金投入、較高的技術操作,國內出版社有能力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嗎?
知識產權出版社是國內最早開展按需出版業(yè)務的出版社之一,目前按需出版業(yè)務量,已占據出版社較大的比重。該社按需出版中心主任范紅延認為,開展按需出版業(yè)務,的確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但我們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只要投資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就可以開展此項業(yè)務。按需出版是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出版的概念,以舊有的編輯、設計、印制出版流程是做不好按需出版業(yè)務的,其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出版流程,中間涉及可變因素很多。國內出版社開展此項業(yè)務,不但要準備充足的前期購置設備和后期維護運作資金,而且要有管理經營按需出版業(yè)務的能力。
商務印書館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也是國內出版領域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出版社之一。該社商易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成勇介紹,商務印書館準備開展按需出版業(yè)務,此項業(yè)務的前期資金投入,對任何較大的出版社來說都不成問題,關鍵是有沒有按需出版需求。擁有百年歷史的商務印書館,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出版資源,而這些史料又有一些讀者需求,批量印制不現實,采取按需出版的方式是最理想的手段。
哪些圖書適合按需出版
如今,先進的印刷技術幾乎可以滿足傳統(tǒng)平面出版的任何要求。雖然按需出版屬于新興的高科技技術,但它的加工工藝仍然沒法與傳統(tǒng)印刷工藝相比。
按需出版印制工藝,成書最突出的問題是:1.彩色印品顏色不準,跑色現象嚴重;2.內文字跡不實,視覺效果不理想;3.裝訂粗糙;4.紙張使用局限性很大。
正是由于目前按需出版過程中印刷工藝的不完善,致使按需出版的業(yè)務范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圖書適合按需出版呢?
第一類,自費出版圖書。自費出版的圖書一般較少進行市場銷售,有些作者是為了工作中某種特殊需要,也有些作者是為了把成書當成禮品饋贈親朋好友,而這些行為都很少有買賣成分,成書有些瑕疵,得到者也不會過于挑剔。
第二類,行業(yè)圖書。各個行業(yè)都有自己行業(yè)里專有的一些圖書,而這些圖書的印刷裝幀要求都不是很高,所以特別適合采取按需出版的方式出版,如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專利文獻類圖書,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的標準類圖書等。
第三類,學術類型圖書。學術類圖書由于需求面很窄,批量印制可能性很小,同時成書更看重內容的學術性含量,裝幀要求不是很高。
第四類,小需求量圖書。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在工作中有時會需求一些小批量的圖書,如個別讀者想購買斷版圖書,這些圖書需求量都很少,采用按需印刷技術出版可以使成本降到最低。
第五類,趕時間圖書。如今,雖然迅速發(fā)展的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各種便利,但有時還是需要趕制一些圖書,以應付某些特殊需要,如參加展覽會前,很多出版社都需要趕制的樣書,按需出版的數字工藝能在最快的時間里,滿足人們的需求。
受到傳統(tǒng)的書號報批流程制約
國內出版采取的是審核制,沒有書號的出版物都屬于非出版物。在按需出版的實務運作中,首先遇到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解決書號。沒有書號意味著不是正規(guī)出版物。
傳統(tǒng)出版流程是,出版社想要出版圖書,需要提前報送出版選題,得到選題、內容審核認可后,方能拿到書號,然后出版作品。
按需出版,顧名思義,是按照需要進行出版的行為,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時間性,這勢必要與傳統(tǒng)出版的審核流程產生矛盾。雖然國內對書號數量不再加以限制,但審核畢竟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按需出版數量較少時還好處理,而報送選題數量很多時,無疑給審核機構帶來了很大的難題。
徹底解決按需出版的版權矛盾,直接涉及到國內出版審核的流程,而要想發(fā)展按需出版,審核機構又不能回避兩者之間的相互沖突。
面對其他數字出版形式的競爭
按需出版屬于數字出版的一種形式,從按需出版最早產生的根源來看,它所能滿足的某些市場需求,如今已經被其他形式的數字出版形式替代了一部分。
按需出版自出現到今天,始終沒有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其他數字出版形式的迅速崛起,不能不承認是影響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按需出版之后是電子書的產生。審視電子書領域,盡管國內外都有大筆的資金投入,大量的人員投身其中,盡管還沒有形成出版潮流,但它多多少少都會搶奪按需出版的一定份額。
目前,最熱門的數字出版形式是網絡出版,起因則是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普及。按需出版技術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某些短缺思想、資料等需要,而網絡技術同樣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
以前,互聯網還不是很普及,人們對網絡閱讀也不是很習慣,所以人們推算按需出版應該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而今天,隨著人們使用網絡越來越方便,同時也習慣了網絡閱讀,是不是應該有越來越多的人,直接從網絡上獲取所需,而不必非要得到一本按需出版的圖書呢?
從消費形式上來考慮,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網絡閱讀,其成本都要比按需出版低得多,而消費價格的高與低,始終是影響人們選擇閱讀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否為出版社帶來利潤
從國內最先開展按需出版業(yè)務的知識產權出版社和中國標準出版社來看,短期內實現按需出版商業(yè)化操作,絕非是簡單的事情。
國內一些資金雄厚的出版社,雖然一直關注按需出版領域,甚至派人實地考察國內外正在開展按需出版業(yè)務的出版社,卻始終沒有開展此項業(yè)務。
據知識產權出版社按需出版中心主任范紅延介紹,該社開展此項業(yè)務已經幾年了,但目前仍然處于培育期,基本上談不到實現盈利,但從長期來看,按需出版商業(yè)化盈利是必然的事情。
據中國標準出版社王守一副社長介紹,早在1995年,該社就提出并開始建設按需出版工程,經過十年的發(fā)展,已建立起國家標準數據庫,現在可向讀者提供國家(行業(yè))標準2.8萬項,只要有需求,第一時間即可以進行數字印刷。僅以2006年1月~9月的按需出版情況來看,共向讀者提供國家(行業(yè))標準1萬多種,近50萬冊,實現銷售碼洋560萬元。在出版領域實現按需出版的規(guī)?;?,還需要一個過程。
在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按需出版雖不是出版主流,但已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由于這些國家的新聞出版管理制度、法律法規(guī)環(huán)境與我國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圖書價格以及國民收入都遠高于國內民眾,同時圖書消費習慣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盡管國內按需出版技術已與國際水平接軌,但其發(fā)展步伐,還難以與這些國家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