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英
鋸能夠成功地完成工作,是因為它有進也有退,水能夠最終奔向大海,也是因為它懂得適時進與退,人生亦如此,若想有收獲、成功,就得知進亦應知退。
知進退,開疆拓土
“多個朋友多條路”,秦國深知這一點,答應晉國共同攻打鄭國,進而增進友誼,使國家更穩(wěn)定,當聽完燭之武的正確分析后,立刻選擇了退兵。秦選擇了“舍鄭以為東道主”,從此以后“行李往來”在此得到供給,這也為后來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若他只知進不知退,真的滅亡了鄭,那么也許真的是“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了??梢娭M亦應知退。
知進退,實現(xiàn)抱負
司馬懿也是三國中的英雄人物,諸葛亮對他也心有畏懼,于是散播謠言說他有反心。司馬懿知道后,當機立斷,決定歸隱,暫時退讓,這使之得以免于危險,之后才又東山再起,重整軍馬,才有后來的司馬天下。若他不知進退,還棲身官場,或主動要求領軍帶兵攻打西蜀,必然不會得到朝廷允許,相反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使其有力無處使,有抱負無機會實現(xiàn),亦可見為人做事需知進亦知退。
知進退,安享幸福
春秋末年,勾踐滅吳而歸,與全軍將士歡歌樂舞,當他分封將士時,獨不見上將軍范蠡,因為此時范蠡已化名陶朱,隱身商場,他功勛卓著,勾踐曾許諾他共享天下,那他為什么選擇退隱呢?因為他知道,君臣只可同患難,不能共享天下,功高蓋主之人必不命久,于是他退了,過著安定的日子,和愛人共度幸福余生。若他不能看透這些,不能功成身退,恐怕不會有好下場,也許會成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先例,成為徐達等人的前車之鑒,成為人們?yōu)橹畤@息的又一枉死之英靈。足可見知進亦應知退。
孫臏知進知退,以減灶之法殺死龐涓,終報髕刑之仇;一代霸王不能知進知退,空余蓋世拔山的神力,終死于烏江。成功并不是一味“奮勇前進”,也不是一味的遷就后退,想得到真正的成功,實現(xiàn)心中的抱負,就需知進亦知退。
導師:欒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