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平
2004年,央視西部頻道“秦嶺探訪”大型采訪活動,使上億電視觀眾領略了秦嶺的神秘、神奇與神圣。在中國的諸多山脈中,沒有誰能像秦嶺這樣包羅萬象,集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的精華于一身。
秦嶺探源
秦嶺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jīng)隴南、陜西,東至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狹義的秦嶺僅限于陜西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至嘉陵江。陜西境內(nèi)的秦嶺,是廣義上秦嶺的主體和精華所在。
秦嶺古稱“南山”,《詩經(jīng)》有“節(jié)彼南山”之說。秦嶺之名,始于《史記》的“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嶺亦稱終南山,《左傳》里說:“終南九州之陷也”,《讀史方輿紀要》稱“蓋終南脈起昆侖,尾銜蒿岳”。秦嶺與昆侖有著一脈相通的淵源,我國古代的山脈分布,首推《禹貢》的《三條四列》之說,秦嶺居中,列為中條。古人也認為秦嶺“分地絡之陰陽,昆侖有三龍,而秦嶺為中龍,蔥嶺有三干,秦嶺為中干”。所以柳宗元說“終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京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隨國威而遠揚。”顯然,秦嶺在古代就是我國的名山。
秦嶺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名山。地質科學家李四光認為秦嶺為東亞褶皺帶中最堅強的一個,不僅決定著華中地質構造,而且影響日本的構造形式。秦嶺的主峰太白山高3767米,較漢水及渭河河谷高出近3000米之多,為我國青藏高原以東最高峰。
秦嶺最具現(xiàn)實意義的是,它高大的山體和逶迤的山勢,是我國大陸生物、氣候、水文、地理的分界線。秦嶺不僅是我國南北兩大水系——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地形上成為我國南北之間的屏障,對氣候有著顯著的影響,其高大的山體,使得潮濕的海洋氣團不易深入到西北,北方的寒潮也不得長驅南下,成為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也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
在動物地理區(qū)劃上,秦嶺是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線。秦嶺北坡屬于古北界,南坡屬于東洋界。秦嶺高大山體的屏障作用,使得70%的東洋界獸類的分布區(qū)限制在南坡,26%的鳥類也同樣在南坡。同時,兩大動物區(qū)系在這里過渡、相互滲透。在秦嶺的動物群中,屬于東洋界的43種(亞種)獸類中有30%的分布區(qū)由南坡延伸到北坡,而古北界的28種(亞種)獸類中有71%的分布區(qū)由北坡擴展到南坡。秦嶺的許多動物也同樣顯示出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性。這些,構成了秦嶺生物多樣性一個閃光的側面。
秦嶺的神奇魅力
高聳的峰巒,險峻的山勢,多變的氣候,充裕的水土資源,賦予秦嶺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張揚。
秦嶺的植被分布有鮮明的特點,即明顯的分界性與相對的包容性。秦嶺以北,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秦嶺以南,則屬北亞熱帶類型,有較多常綠闊葉樹種分布。由于地勢高聳,秦嶺森林植被呈現(xiàn)出完整的垂直帶譜。這一點,在秦嶺北坡尤為明顯。秦嶺在海拔3400米以上森林已無分布,為灌木和草甸植被,被稱作高山灌木草甸帶。這里灌木草甸植被均勻分布,常見的有蒿草屬、苔草屬和景天屬等;灌木高不過50厘米,多匍匐生長,常見的有密植杜鵑、矮柳、光果柳、常綠的天目杜鵑等。除了顯花植物,地衣類也很多,由物理風化形成的倒石錐、亂石灘隨處可見。由于海拔高紫外線強烈,這里的野花分外艷麗,構成了秦嶺高山地帶山花爛漫、亂石嶙峋的獨特風光。
秦嶺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秦嶺的森林植被呈垂直分布,這就是秦嶺綠色世界所展示的美妙畫面。比如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200米到2900米為太白落葉松帶;海拔2900米到2600米為冷杉林帶;海拔2600米到2200米為樺木林帶;海拔2200米到1300米為松樹及落葉闊葉林帶;海拔1300米到800米為栓皮櫟林亞帶。在嶺南,海拔500米到800米為含有常綠闊葉林的薄葉闊葉林帶。類型多樣的森林植被,云霧繚繞的峰巒疊嶂,越發(fā)顯現(xiàn)出秦嶺的神秘與神奇。
世界著名的資源保護生物學家米歇爾索爾說過,生物多樣性是“生命在所有層面的豐富性及相應的表現(xiàn)形式”。據(jù)初步統(tǒng)計,秦嶺有種子植物2931種,在秦嶺種類繁多的植物中,屬國家和陜西省重點野生植物64種,獨葉草、紅豆杉、連香樹等珍稀植物在秦嶺都有分布。
豐富的森林資源,多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秦嶺成了野生動物的自然庇護所。秦嶺有脊椎動物82科642種,其中獸類140種,鳥類338種,另有14亞種,分別隸屬52科17目。在秦嶺的動物群落中,屬國家和陜西省重點保護動物92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9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50種。其中包括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金錢豹、林麝、金雕、白冠長尾雉、紅腹角雉、血雉、紅腹錦雞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動物。在秦嶺深處的河流、小溪中,還生長著大鯢(娃娃魚)等兩棲動物以及虎紋娃等珍稀魚類。在秦嶺的動物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國寶大熊貓。秦嶺南坡,是我國大熊貓最密集的地區(qū)。這里分布著200多只野生大熊貓,約占我國大熊貓總量的1/4。
秦嶺無愧為世界“天然基因庫”。生物多樣性是秦嶺的精華所在。同時秦嶺有3000多種植物藥、礦物藥和動物藥,藥用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藥用植物種類多達620種。秦嶺的生物多樣性不光在于物種的豐富多樣,還在于多種物種的淵源悠久的歷史。在秦嶺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大熊貓化石表明,這種古老的物種在秦嶺可以追溯到70萬年左右的中更新世初期。在秦嶺的植物家族中,獨葉草屬毛莨科,它的葉脈的特異性、花朵的獨特性,都表現(xiàn)出了一些原始特征。它生命的淵源據(jù)說遠至恐龍時期。不難看出,秦嶺為人類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提供了難得的場所。
秦嶺:一段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史
有人稱秦嶺為“中華民族的龍脈”,有人說秦嶺是中華文明重要發(fā)祥地。秦嶺與人類漫長的關系史,首先是從森林開始的。
秦嶺是云的秦嶺,雨的秦嶺。高大的山體留住了南來北往的云,有云就有雨。充沛的雨水養(yǎng)育了森林,森林的水源涵養(yǎng)作用反過來又把充沛的降雨盡收其中。即使在森林資源遠不如從前的現(xiàn)在,秦嶺仍然孕育著眾多的河流,有著豐富的水文資源。秦嶺在陜西地區(qū)流入長江的4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2條,流域面積38399平方公里;流入黃河的40公里以上的河流24條,流域面積16043平方公里。秦嶺是長江重要支流嘉陵江和漢江的發(fā)源地,也是黃河重要支流渭河的發(fā)源地。渭河發(fā)源于甘肅省渭源縣境內(nèi)西秦嶺的鳥鼠山。渭河沖積平原就是在長達800公里的渭河河谷中形成的。
大約7100萬年前,秦嶺腳下渭河流域便出現(xiàn)人類的足跡,寶雞市區(qū)的北首領遺跡證明: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定居。距今100萬年前的秦嶺北麓公王嶺藍田猿人同樣享受著秦嶺與渭河的恩澤。
帝堯86年(約前22世紀),氏族社會部落聯(lián)盟首領堯,命大禹治理天下洪水,大禹循渭河到達源頭鳥鼠同穴山(今鳥鼠山)疏導渭河東注黃河。
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起初就在秦嶺北坡的姜水畔活動。秦人的祖先也是順著渭河走到關中的。
秦嶺為關中富甲天下、長安文明輝煌營造了必要的水環(huán)境。渭河流域的人們把渭河以南的秦嶺稱之南山。南山支流眾多,僅在關中就有“七十二峪”之說。從甘肅到陜西,南山支流多,水大而清??梢?,秦嶺不僅是渭河的發(fā)源地,而且是渭河主要水源補給地。秦嶺與渭河,當為血緣之親。秦嶺,華夏文明的生命之源。
秦嶺盡其所有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而人類的文明卻把秦嶺推到元氣大傷的尷尬境地。十三個王朝建都大興土木取材秦嶺。隋唐兩代秦嶺的森林已經(jīng)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宋代對森林的破壞更為劇烈。宋朝建都開封,逆黃河而上在秦嶺砍伐巨木,后來陜西境內(nèi)的秦嶺已無良木砍伐了,所需的木材遠從西秦嶺上砍伐,順渭河、黃河漕運開封。明清除了繼續(xù)濫伐樹木,秦嶺地區(qū)人口劇增,毀林開荒,也是造成森林被破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秦嶺的低山區(qū)。漢中在秦漢以來為農(nóng)業(yè)區(qū),大面積天然植被始于元末明初。
曾經(jīng)蒼茫林海的秦嶺,到解放初,真正意義上的原始森林已所剩無幾了。解放后的30多年里,僅陜西漢中地區(qū)開荒面積就達13萬畝以上。長期濫伐森林,導致秦嶺乃至巴山山區(qū)樹木越來越少,不少地方年消耗量都超過了年生長量。陜西秦嶺林區(qū)的33個縣中,7個縣的有林面積減少了4.73萬畝,15個縣的林木蓄積量減少了1400多萬立方米。僅陜西森工企業(yè)到1981年省政府把秦嶺劃為水源涵養(yǎng)林時,已累計生產(chǎn)木材320萬立方米。
秦嶺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史,一部充滿輝煌與憂傷的人類與森林的關系史。
保護秦嶺 我們的責任
地球上沒有比森林的消失更可怕的事情了。
恩格斯在闡述俄國破壞森林所帶來的后果時說,“由于無情的砍伐森林毀壞了土壤水分的儲藏所,雨水和雪水沒有來的及滲進地里就很快順著小溪和大河流走,造成了巨大的水災”。秦嶺的現(xiàn)實是對恩格斯的這一科學論斷最好的驗證。
秦嶺經(jīng)歷了人類幾千年的無度索取后,蒼茫林海早已面目皆非。許多峰巒相繼成了禿山,而且低中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草甸和灌木叢。秦嶺北坡的闊葉櫟林,為側柏林、白楊林和白樺林所取代;在南坡,耐貧瘠土壤的馬尾松替代了原來的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這些耐干旱耐貧瘠土壤的樹種出現(xiàn),證明了秦嶺山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其后果顯而易見。漢中地區(qū)從公元前185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漢江發(fā)生較大洪水55次,平均35.7年發(fā)生一次。據(jù)氣象部門資料,陜西秦嶺林區(qū)的柞水、留壩、鳳縣、鎮(zhèn)安、佛坪、寧陜、太白7縣,1970年以后的年平均降雨量比1970年以前,減少了92.9毫米。陜西安康地區(qū)近10年平均降水量比50年代減少了50毫米。全區(qū)50年代是5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60年代是3至4年一小旱,6至7年一大旱:70年代以后是年年都有干旱和洪澇災害。
對于依賴秦嶺水資源的廣大地區(qū)來說,渭河及其南山支流來水量銳減已經(jīng)成為難以接受的事實。1981年,陜西省政府把秦嶺林區(qū)劃為水源涵養(yǎng)區(qū)。而秦嶺的保護事業(yè)則是從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始了艱難的歷程。早在1965年掛牌成立的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拉開了秦嶺保護的序幕。在這個面積5.6325萬公頃的保護區(qū)內(nèi),除了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獨葉草、太白紅杉等珍稀動植物,處在保護核心區(qū)太白山的冰山遺跡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1979年,以大熊貓保護為主的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成立;1982年,陜西朱鹮保護站在漢中的洋縣正式成立;1986年,以保護金絲猴為主的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成立;1987年,以保護羚牛為主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建立。至此秦嶺保護區(qū)的面積已經(jīng)達到18.5886萬公頃。
秦嶺一向被科學家們看做天然的“實驗室”。秦嶺南坡是所有大熊貓棲息地中大熊貓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地處秦嶺南坡大熊貓分布區(qū)腹地的陜西森工長青林業(yè)局,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采育結合為國家生產(chǎn)木材的同時,擔負起了保護大熊貓的重任。1983年,他們對興隆嶺南坡大熊貓及竹林資源進行調查,1984年成立了大熊貓保護巡邏隊。1985年,北京大學和長青林業(yè)局合作制定了一個有關秦嶺南坡大熊貓與其生存環(huán)境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研究計劃,于是,北京大學的潘文石教授來到長青。當時的長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由于氣候的原因,被限制在海拔1400米以下河谷地帶,森工的生產(chǎn)卻不斷向上延伸,直到海拔3000米的山脊,直逼秦嶺地區(qū)最完整的一片大熊貓棲息地。潘文石教授在這里從事研究10年,他認為秦嶺是大熊貓的天然庇護所,是大熊貓最有希望存活下來的地方。潘文石教授一邊向國際有關方面發(fā)出呼吁,一邊上書國務院陳述自己對秦嶺保護問題的見解。引起了各方對秦嶺的特別關注。1992年,林業(yè)部與世界銀行簽訂了中國生物多樣性計劃(B項),計劃把陜西秦嶺自然保護區(qū)群(既已建的四區(qū)一站)列為全國五個示范保護區(qū)之一,這對迫切要在秦嶺保護方面尋找突破口的陜西來說,無疑是一次絕好的機遇。對潘文石教授的上書,多位國家領導人都就長青轉產(chǎn)的問題作了批示。1994年6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國務院環(huán)境資源委員會主任兼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親臨秦嶺地區(qū)實地考察,及時扭轉了長青轉產(chǎn)問題僵持的局面。1995年,陜西省GEF秦嶺自然保護區(qū)群項目和長青局轉產(chǎn)項目開始啟動,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宣布成立,秦嶺的保護事業(yè)揭開了新的一頁。GEF項目在秦嶺實施6年,把秦嶺自然保護區(q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與國際接軌的水平。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陜西合作,啟動了秦嶺保護與發(fā)展共進項目,把天然林工程與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結合起來,建立大熊貓自由交流的通道(走廊帶),以解決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問題。WWF項目促進更多的大熊貓保護區(qū)的成立,到目前為止,秦嶺共建立了28個自然保護區(qū)(其中待批的8個),大熊貓走廊帶5個,保護面積60.8556萬公頃,占秦嶺面積的10.5%。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21世紀的秦嶺,已經(jīng)是中國重要的水源地之一,為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引水的源頭。秦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問題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問題。秦嶺的自然環(huán)境至少面臨著農(nóng)業(yè)發(fā)展、森林砍伐、礦產(chǎn)開發(fā)、工業(yè)污染等方面的影響和威脅。不過,秦嶺留給我們的人與自然、人與森林的話題是深刻的。
我們必須記?。呵貛X,中華民族的龍脈所在。秦嶺,人類乃至更多的生命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