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與揚州僅一江之隔,現(xiàn)在好了,只要我們揚州人愿意提腳,踏上潤揚大橋,半個鐘頭,“天下第一江山”就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有幸參加了“雙城記”筆會,與鎮(zhèn)江的前輩們同游鎮(zhèn)江,一路的感受深刻,隨之記下。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使鎮(zhèn)江帶上了“何處望神州?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的豪情霸氣,和揚州“二分明月夜”的柔曼涇渭分明。這座充滿朝氣又陽剛的古城,擁有“京口三山甲東南”的美譽,它的“寺裹山、山裹寺”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的目光,金山、焦山、北固山也成了江南的一道天然屏障。
自古以來鎮(zhèn)江就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隨處可見郁郁蔥蔥,鳥語花香。這在許多文人墨客的詞賦中得到佐證。
唐朝元稹的《寄浙西李大夫四首》,不忘描繪鎮(zhèn)江初春的景色:“柳眼梅心漸欲春?!睂O逖的《夜到潤州》,印象最深的是“閭閻閉綠洲”。劉長卿的《和樊使君登潤州城樓》,收入眼簾的是“野樹蒼蒼故蔣州”。以《丁卯集》青史留名的許渾,在《京口閑居京洛故人》中,不忘捎帶“楓葉蘆花并客舟”的詩句。蔣煥的《途次維揚望京口寄白下諸公》,“曉帆低荻葉,寒日下楓林”。浪漫的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中描繪鎮(zhèn)江透綠,“兩岸旌旗繞碧山”。大名鼎鼎的孟浩然在《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處士》的詩中有“心馳茅山洞,目極楓樹林”。劉慎虛回詩唱和:“林山相曉暮,天??涨嗌n?!保ā赌呵飺P子江寄孟浩然》)宋代仲殊的《憶江南·綠水橋》,不忘“垂楊三月未聞鶯,行樂過清明”。陸游常游歷鎮(zhèn)江,在《將至京口》中,遙望“林間雙塔夕陽紅”。范仲淹在鎮(zhèn)江為官,口碑極好,留下不少佳話。他的《寄潤州龐籍》,留念鎮(zhèn)江的是“春山雨后青無限”。元朝薩都剌的《還京口》,看到的是“南朝官柳識歸橈”。明朝的盛思作長篇《京口三山賦》,不忘綠化點睛“嘉木繁英,郁郁蒼蒼”(金山),“蒼松翠柏,杉檜梓桐”(焦山),“珊瑚碧樹,周阿而生”(北固山)。清朝康熙皇帝的《同儀真乘巨艦至京口》,盡收眼底的是“汀蘆洲樹看歷歷”。乾隆皇帝多次游江南,在《潤州道中作》中寫道:“山染青螺水綠涵,今朝春色識江南?!蔽娜说墓P墨隨處都流淌著鎮(zhèn)江自古以來就十分注重綠化。
傳說中的“水漫金山”,使金山的知名度最廣。一進(jìn)門,江天禪寺出現(xiàn)在層巒疊嶂的山麓下。寺里香火極旺,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依山而建的寺,鎦金飛檐、烏黑畫棟、赭紅門柱、土黃墻面,寺內(nèi)肅穆莊重的菩薩,無不顯露佛家作為精神生活的規(guī)訓(xùn)和督導(dǎo)的尊嚴(yán)。天王殿、大雄寶殿、香堂,殿殿相接,布勢精簡緊湊,拾級而上,使人有一股振奮的力量和勇氣。位處山頂?shù)拇葔鬯蓠尘?,拔地而起直沖霄漢,是座八角七級寶塔。俯在四面門開的塔頂一層的欄桿,江天一覽的況味洶涌奔來。北向送往迎來、波濤壯闊的揚子江,從川江趕來,讓人倍感親切;江畔屋舍儼然,千渠萬壑,阡陌交通,新建樓盤整齊中自帶個性。南向鎮(zhèn)江市區(qū)盡收眼底,塔底康熙御題刻碑在一片搖曳的棗樹映襯下,墨綠常新;鱗次櫛比的金山禪院將金山包裹得金碧輝煌、佛光四溢。東向依稀可見的焦山,隱約似縹緲江天之間,仙姿天貌;瓜洲古渡煙波浩淼,隔江而望的揚州舊貌換新顏。西向新建的天塹通途——潤揚長江大橋,雄糾糾氣昂昂,江北江南,從此從“一水相間”走向“一水相連”;金山里披紅戴綠、姹紫嫣紅,水光粼粼的塔影湖綠波蕩漾。在塔頂,但覺虎虎生風(fēng),回音宕迭,無限羨慕古寺蕭庵、風(fēng)清月白、淡于人間煙火的方外生活。塔頂下來,信步塔影湖,據(jù)說當(dāng)年王昌齡送別辛漸的芙蓉樓就在湖畔,膾炙人口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曾令多少文人動容?瀕湖一蓮圃,立有三石塔燈,借金山慈壽塔為景,倒有了微縮版三潭印月的風(fēng)清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