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十日一早,我們的旅游大巴從揚州出發(fā),駛過了潤揚大橋,在鎮(zhèn)江城西金橋大道西端的路邊停了下來。離開鎮(zhèn)江已經(jīng)幾十年,其間雖然也回來過許多次,但每次幾乎都是從城邊一擦而過,急急地回到西郊幾公里處的老家中去,即或在城里探訪親友,亦步履匆匆,從未能像今天這么悠閑,來看看故鄉(xiāng)日益變新變美的容顏,感受它悠久醇厚的歷史韻味。因而,從雙腳一跨出車門,踏上故鄉(xiāng)大地的瞬間起,心里就開始涌動著一陣陣的暖意了。
大道綠化帶北,沿著一條碧水,是一排向東延伸的新民居小樓,白墻灰瓦,門窗一律向南,掩映于疏柳繁花之中。我來過這里嗎?感到有些眼生。向南眺望,則見層層蜿蜒的青山,而那逶迤的山影和東面不遠處金山的輪廓,又非常熟悉。生疏的讓我感到新鮮,熟悉的則使我感到親切,每隔一年半載回家,都能在舊觀中見到新景。今天才一下車,也就有了回到家門前的感覺。特別是見到路邊兩株桂花還在開放,我在驚異揚州的桂花半月之前已經(jīng)謝落的同時,感受到江南故鄉(xiāng)的溫暖了。于是,覺得深秋的故鄉(xiāng),晨風暖暖的,陽光也是暖暖的,就連聽到的飛鳥的鳴叫,也像在呼喚著我的名字。我忽然明白那心頭涌動不歇的暖意,大概就是常說的鄉(xiāng)情了。
沿著金橋大道緩緩東行,一塊鐫刻著“天下第一江山”的淺棕色的巨大磐石,一組八根排列數(shù)百米長的鎮(zhèn)江歷史文物石柱,兩幅長長的《千年南徐》和《百里京江》巨型壁畫,在路邊陸續(xù)相迎,一次次都令我驚喜不已。我去過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卻從未見過哪座城市的迎賓大道兩側(cè),能以如此古樸而瑰麗的形式,集中而有序地展示自己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杰出人物、壯麗山川。而且這創(chuàng)意的高明、形制的大氣、工藝的精湛與所展示的內(nèi)容的厚重,又是那么和諧相應(yīng),顯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shù)品位和審美情趣。歷史文化名城,以歷史文化的內(nèi)容和形式迎客,且在現(xiàn)代化大道的兩側(cè),且在碧水綠樹之間,一下子文化鎮(zhèn)江、現(xiàn)代鎮(zhèn)江、綠色鎮(zhèn)江、生態(tài)鎮(zhèn)江濃濃的氣韻就撲面而來了。稱金橋大道是銜接大橋的“京門第一路”,是一條文化景觀路,一點不為過,對我而言,它又仿佛成了重讀故鄉(xiāng)這本大書的一篇精美的序言。
邊走,邊看,邊拍照,邊欣賞。那幅《百里京江》彩色浮雕壁畫深深吸引了我。我循壁而讀,又徘徊于壁前,辨認著,探問著,揣摩著,回憶著,那些壁上藝術(shù)處理過的山山水水,有的略知一二,有的相當熟悉。在這故鄉(xiāng)青山綠水集萃聚珍的長卷中,有的山下有我的出生地和孩提時代的樂園,有的水邊有我青少年時代讀書的校舍,有的山邊水際有我青春初戀的足跡,而有的山麓則是我父母和祖輩長眠的塋地。一句話,它們是我“生于斯、長于斯、歌哭于斯”的鄉(xiāng)里所在??!我在壁畫前徘徊,又在壁畫中跋涉,一時間,真感到有點恍恍惚惚了。
旅游大巴發(fā)動的聲音,將我召喚了回來。于是我們一行走向了芙蓉樓、一泉、塔影湖、金山,走向了西津渡、云臺山博物館、蒜山茶坊、長江路風光帶,走向了南徐大道、南山招隱寺、讀書臺、增華閣,走向了一處處我熟悉又新鮮的故鄉(xiāng)的真山真水……
相比起來,揚州地處江淮平原,多水而少山。千百年來,揚州人想著山,夢著山,一方面從江南采運湖石、黃石,在園林里造山,疊筑一座座假山,有時,連峰石也要。乾隆時,揚州南園從江南得奇石九峰,其中一尊,上有大小八十一孔穴,名為玉玲瓏者最為珍貴,相傳即為京口海岳庵中舊物。另一方面則向江南“借”山,最為明顯的是瘦西湖上的那座“小金山”,即揚州人所謂“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者,這是明借。比較含蓄的是悄悄地借,即為暗借,一處是大明寺內(nèi)的平遠樓,畫論上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一處是平山堂,即“南望江南諸山,拱揖堂前,若可攀躋”者,于是有了歐陽修“山色有無中”詩意的眺望??梢娺@樓、這堂都因望中的江南群山而成景的。
鎮(zhèn)江多山,城中有座座青峰翠嶺環(huán)峙,城外則蒼山逶迤如畫,且其中又多名山,宗教的、文學的、繪畫的、書法的……像一座座歷史的、文化的、革命的巨大豐碑,而現(xiàn)代化的鎮(zhèn)江則在它們拱立環(huán)衛(wèi)中,展示著壯麗秀美的風姿。當我于蒼茫暮色中與這座座大山揮手告別之時,從車窗中瞥見街邊墻上刷著一條紅色大標語:“建設(shè)園林化的城市”,頓時覺得眼前一亮,心頭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