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馨和美中享受和平陽光的普通中國人,距離糾結的紛爭、殘酷的戰(zhàn)爭是如此地遙遠。但戰(zhàn)云繚繞的中東,多年來卻始終牢牢牽系著人們的視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這兩個民族曠日持久的紛爭、怨懟究竟起源于何時?漫漫歷史長途中,他們曾有過怎樣的努力和掙扎?世代累積的血海深仇,什么時候才能歸于消弭?《以巴春秋》正是這樣一本著力解讀這些問題的書。
全書八章二十八萬余字,由始至終以尊重歷史的客觀態(tài)度、以還原真相的無比熱情,筆走行云,將兩個民族千年來的漫長軌跡,以講故事的形式,一一定格在歷史的底版之上。
讀者可以閱讀到脫胎于《圣經舊約》的神話故事,真切可感、瑰麗動人的歷史傳奇,亞伯拉罕、雅各、約瑟、摩西、約書亞等領袖人物在故事中重現(xiàn)悲歡,開羅、大衛(wèi)和所羅門這古代以色列王國的三代君王,競相書寫著猶太民族的輝煌;可以感受到猶太人千年大流散中,家國何在、寄人籬下的悲愴艱辛,被迫害、歧視、劫掠與殘殺的苦難噩夢;可以屏息于中東詭譎跌宕、風云變幻的局勢,五次中東戰(zhàn)爭的同室操戈,綿延不絕的暴力沖突,聞者色變的恐怖主義,以及《戴維營協(xié)議》、投石革命、奧斯陸協(xié)議等和平的努力;可以感慨于“不死鳥”阿拉法特的溘然辭世,冀望剛剛接過橄欖枝的阿巴斯;而關乎巴以和談命運的領土疆界、耶路撒冷、難民、隔離墻和水等核心問題又將如何解決……全書始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中國中東學會會長、外交部原副部長楊福昌先生對《以巴春秋》給予了高度重視,從文字寫作、史實考證等多方面進行指點,并親自作序?!兑园痛呵铩啡谌氡姸鄬<?、學者的學識和編者的心血,且文筆流暢、通俗易懂,為廣大讀者了解中東問題由來、增長歷史知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這是鐫刻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法老像底座上的一句話。讓我們跟隨著《以巴春秋》,一起作一次歷史的回望,共同觸摸故事后的真實。
(聯(lián)系人:郭健 聯(lián)系電話:0511-538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