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花芍藥柳依依,廿四橋邊麗夕暉。畫舫笙歌隨浪起,玉樓琴韻隔簾飛?!边@是我八年前寫的一首詩。記得是1997年五一節(jié)的午后,我和家人一道暢游瘦西湖,但見一路游人如織,兩岸楊柳依依,特別是新建成的二十四橋景區(qū),滿眼的樓閣畫舫,瓊花芍藥,令人迷醉。當我在熙春臺前欣賞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千古絕唱時,耳邊傳來悠悠的琴聲,循聲而望,只見數步之遙的玉樓上,有一身著古裝的妙齡女郎在撫琴彈奏。也許是見我聽得入神,那女子隔著珠簾,沖我莞爾一笑。就是這一笑,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玉樓琴韻隔簾飛”這一詩句也為我記下了這一美妙瞬間。此詩是我多年來游覽揚州唯一一首詩作,并被收錄在我1998年出版的詩書畫選集和即將出版的詩集《丘溪吟草》中。
說實話,我到揚州的次數已不計其數,而這次參加由鎮(zhèn)江和揚州兩地文聯作協主辦的“雙城記”筆會,覺得收獲最大。這次揚州之行,感受最深的是其城市框架拉得很大,而其主干道文昌路既寬又長,且較繁華,綠化也好。揚州火車站、雙博館和漢陵苑是我第一次到,印象較好。在個園和何園品茗欣賞揚州清曲和彈詞開篇,感受也較深。揚州清曲是個好東西,就像被譽為國粹的京劇和漢詩一樣,只是有點曲高和寡,面臨繼承和創(chuàng)新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新人,不然將有失傳的危險。這次筆會能欣賞到揚州清曲和彈詞開篇,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就我個人來看,在何園桴海軒中,劉子君小姐那充滿青春活力的彈唱,更悅耳動人。
這次在何園,再次欣賞了清代大畫家石濤親手營構的片石山房,并欣賞到了近現代著名國畫大師黃賓虹先生六十四歲時贈何適齋先生的仿古冊頁,其內容分別為仿王維、范寬、黃公望、文徵明等十四位唐宋元明諸大家之筆意,為賓虹先生“每晨點染閱半載而成”。此著色仿古冊頁為賓虹先生細筆山水,平時很少見到。十四位大家畫風迥異,但在賓虹先生筆下,卻仿得和諧協調,其仿作風格基本一致,此意臨手法,值得我們這些學書習畫之人學習借鑒。
置身何園,確實如在一幅自然歷史人文的畫卷之中。這里有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中國近代造園藝術的孤本特例,有集官僚、鹽商、隱者、教育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傳奇人物。這里有一部由封建走向開明的世家大族興衰榮辱的生存活劇在栩栩上演,有一本風云變幻的中國近代史豐富多彩的外傳故事在生動展現。何園,不愧為中國晚清第一名園。而以竹石為造園主要特色的個園,因其以獨辟蹊徑的景觀設計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成為揚州明清私家園林的經典代表,并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揚州園林,飲譽天下,而其最具典型的,還屬瘦西湖。以瘦西湖為代表的揚州園林,因漢劉濞為吳王都廣陵,隋煬帝三次來揚州而興盛。至唐時,全國都市之盛以揚州為第一,當時揚州園林規(guī)模已很可觀。雖值宋元間戰(zhàn)事不斷,造園活動稍遜,有些園林遭受破壞。但至明永樂年間重開漕運,修浚大運河,揚州又恢復了交通樞紐和江南商業(yè)中心的地位。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揚州造園藝術的提高。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園,江南掀起造園熱潮。揚州鹽商為求得乾隆的御寵,憑借自身的雄厚財力,在揚州構建了龐大的瘦西湖園林區(qū),自城北天寧寺至平山堂,已形成“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湖上園林。而今的瘦西湖,欣逢太平盛世,其園林規(guī)??涨?,可謂盛極一時。其風格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體。那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長堤春柳、荷蒲薰風、四橋煙雨、徐園、月觀、小金山、釣魚臺、水云勝概、五亭橋、鳧莊、白塔晴云以及二十四橋景區(qū)、石壁流淙景區(qū)、錦泉花嶼景區(qū)、蜀岡朝旭景區(qū)等名園勝跡,儼然一幅次第展示的國畫長卷。我們這次有幸從瘦西湖大門口一直泛舟到平山堂,一路置身于這幅國畫長卷的勝境之中并領略了其醉人的奇光異彩。
瘦西湖的主要景點,集中在小金山、五亭橋和二十四橋三個景區(qū)。小金山地處湖水西折中流,為一小島?,F存風亭、月觀、吹臺、琴室等。吹臺又名釣魚臺,為小金山西麓一條伸入湖中、花柳夾雜的長嶼。嶼頭有重檐方亭,墻呈黃色。亭壁上留有圓洞,白塔和五亭橋分列洞中,形成一幅絕妙的畫圖,堪稱造園藝術中借景藝術的經典之作。在小金山上,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崇樓畫閣、孤嶼危亭、古木修竹、靜院回廊、蘭橈畫橋等勝景,也可欣賞到鄭板橋、翁同龢、伊秉綬等名家撰書的詩聯。如鄭板橋為月觀撰書:“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蔽掏槥殛P帝殿撰:“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此聯由現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協主席尉天池所書。上聯以蘇軾與時主鎮(zhèn)江金山寺的詩僧佛印下圍棋,以玉帶為賭注,輸棋后留下玉帶而去之傳說設問,意在問及昔日此間文人修禊雅集等流韻遺風是否還再?下聯贊嘆小金山的玲瓏別致。把小金山喻為鎮(zhèn)江金山過江而來。這副聯把鎮(zhèn)江金山和揚州小金山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見鎮(zhèn)江揚州自古以來就有難以割舍的因緣。關帝殿內有一聯“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睘閾P州當代著名詩人、書畫家李亞如先生所撰書。十年前,我在編印《多景詩詞選集》時曾與他通過幾次電話。我們多景詩社老社長、著名書法家李宗海先生生前與李亞如先生也是至交。李老曾與我談及他書贈李亞如先生的一副嵌字聯:“畫繼營丘君不亞;書承北海我難如?!币鉃槔顏喨缦壬漠嬂^承營丘的風格,但不比他差。下聯為李亞如先生的書法師承北海,我李宗海比不上你李亞如。營丘即五代宋初大畫家李成,因其避戰(zhàn)亂移居北海營丘,世稱李營丘。北海即唐代大書法家李邕,因其官至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李老對自己所撰之聯較為得意,他把歷史上與他同姓的兩位大書畫家和李亞如先生的名字嵌入聯中,且用得十分得體。此聯已收入《李宗海先生詩詞楹聯選》中。
自古以來,歌詠揚州風光的詩聯數不勝數,據說清代一次紅橋修禊詩會,和詩竟有六千多首。而“綠楊城郭是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十年一覺揚州夢”等名詩佳句,更是俯拾皆是,由此可見揚州文化底蘊之厚實。
僅一江之隔的鎮(zhèn)江和揚州,同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其文化積淀深厚,人文和自然景觀也各具特色。而今潤揚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拉近了兩個城市間的距離。真心希望兩地能合作共贏,優(yōu)勢互補,爭雄長三角,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