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本來今天是我們學會的會長江曾培先生來參加的,但是前天他給我打了個電話,這段時間他血壓高,他也七十多歲了,比劉老(劉仆)年紀小一點,醫(yī)生再三地關照他,最好不要外出,所以這次他就沒法來,但他叫我一并將這幾句話帶到:祝賀《金山》創(chuàng)刊20周年,向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賀,另外他讓我轉述一個在座的人不太知道的典故:《金山》現(xiàn)在主要是發(fā)微型小說吧,微型小說這個文體現(xiàn)在在國內比較流行,最早發(fā)微型小說的是我們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刊物叫《小說界》,80年代初期開始發(fā)微型小說,但是《小說界》決定發(fā)微型小說,卻是在鎮(zhèn)江拍的板!80年代初國內幾個大刊物在鎮(zhèn)江有個聯(lián)席會,在這個會上大家出主意:微型小說現(xiàn)在大家比較喜歡,但刊物發(fā)這種文體的還不太多,就決定《小說界》開一個微型小說專欄。這個事情就是在鎮(zhèn)江決定的。如果說微型小說現(xiàn)在已經蔚為大觀的話,可以肯定地說,鎮(zhèn)江就是微型小說的一個發(fā)祥地!
下面我想說兩條:第一條我想講一講《金山》雜志的眼光。我跟《金山》雜志的唐主編、跟編輯部都比較熟,計算起來有十幾年的來往了。90年代初我們搞“春蘭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我就到鎮(zhèn)江來,由鎮(zhèn)江再到泰州去,到春蘭集團去。唐主編那時還在鎮(zhèn)江日報,我們就認識,后來唐主編到《金山》雜志我們一直有來往,情況相對來說熟一點。我為什么說《金山》有眼光呢,因為《金山》雜志原來不是一個專發(fā)微型小說的刊物,也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學刊物,但后來它就找到了一個市場點,或者說是文學的一個新的走向,我是微型小說學會的秘書長,情況稍稍地知道得多一點,現(xiàn)在文學刊物里邊發(fā)行量大的還真不太多,但是微型小說的刊物里有兩個選刊,河南有一個,江西有一個,每個月的發(fā)行量都要達到七十多萬,它的發(fā)行量這么高,江西的那個刊物是屬于出版社的,是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一個刊物。它是微型小說選刊,就是這么一個選刊,它的經濟來源成了這么一個出版社的主要經濟來源了。效益是非常非常明顯的。《金山》雜志找到了這么一個市場走向以后,馬上決定把它改為微型小說刊物。這是非常非常有眼光的。這既是一個市場的需求,也是廣大讀者、文學愛好者的需求。在這個情況下,《金山》雜志老唐跟我們商量,要和微型小說學會聯(lián)辦,這當然是個非常好的事情。老唐三赴上海,當時跟我們一說以后,江會長(當時既是微型小說學會的會長,也是我們上海文藝出版社的老社長)和我們都非常支持。這個我覺得就是很有眼光。第二,金山雜志社還承辦了一個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的年度評選,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這個評選現(xiàn)在在各地的影響已經很大了。我記得今年(是2004年的評選)評選的消息發(fā)布以后,是《文匯報》發(fā)的消息,《文匯報》發(fā)了消息以后,《新民晚報》編輯不認識我,當然更不認識老唐了,他在《文匯報》上看到這條消息,馬上就覺得這個評選有意思,《新民晚報》要把所有獲得一等獎的作品登出來。但是他沒有找到我,因為跟我不認識,也沒有找到老唐,因為跟老唐也不認識,但千方百計找到《金山》雜志來,找到編輯部來,跟編輯部聯(lián)系上,叫編輯部把一等獎的作品授權給《新民晚報》,他做了一個版。大家知道《新民晚報》在上海發(fā)行一百多萬,是上海市的市民報紙,上海人說“吃好晚飯看晚報”,這是一個口頭語,它加了一個編者按,把《金山》雜志怎么辦年度評選寫得詳詳細細。我就覺得《金山》雜志這兩件事做得非常非常好。
我覺得這幾年《金山》雜志的確做出了很大的成績。所以我也借這個機會向《金山》雜志表示衷心的祝賀。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本文為徐如麒在慶?!督鹕健穭?chuàng)刊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