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蔬菜基地自給自足
“喔喔喔!”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昨天,蔬菜基地里來了不少“外國”朋友——紅根甜菜、朝鮮薊、黃秋葵,還有羅勒、迷迭香、鼠尾草。百里香……這么稀奇古怪的名字,好多我都記不住呢。不過,我想我們將會成為好朋友的,因為大家肩負著共同的任務(wù):為奧運服務(wù)!不知道他們對“北京的家”是否滿意呢?
彩色大椒、番茄、櫻桃番茄、黃瓜等,住在北京的延慶縣、懷柔區(qū)、密云縣的北部山區(qū),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張家口市崇禮縣,海拔在500米至800米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根莖類和芳香類蔬菜,如生菜就住在河北承德市豐寧縣、圍場縣、張家口市張北縣、沽源縣等,海拔在800米至1700米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
為了確保奧運期間蔬菜安全、優(yōu)質(zhì)、多樣、足量和有序供應(yīng),我們分布在北京不同海拔的九大蔬菜基地里。一方面,因為8月的北京高溫多雨,是蔬菜病蟲害的高發(fā)期和供應(yīng)淡季;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全世界各國運動員們食用蔬菜種類各異的要求。
聽爺爺?shù)臓敔斦f過,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期間,游客在到澳大利亞觀光時,他們的一日三餐幾乎都是魚類、薯片以及味道不變的烤肉。我的天啦,多么單調(diào)!要知道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期間,奧運村24小時全天服務(wù),每天供餐5萬份,共喝掉牛奶15000升、敲碎雞蛋2500打、消耗肉類120噸、飲用水200萬升,蔬菜水果300噸……餐館提供的美食種類大為增多,簡直到了眼花繚亂的程度。如果這些游客能夠故地重游一次,他們將會多么詫異啊。
按照慣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國際餐”依舊以西餐為主,中餐為輔,比例為7比3。目前,北京還需引進至少40個蔬菜品種,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早已開始著手進行蔬菜的引種和篩選工作,擬建九大蔬菜基地就是他們的一大進展。
配送中心保鮮“一條龍”
在干燥的北京,商場里的保濕產(chǎn)品是緊俏貨。在我們這兒也一樣,新鮮與否可是頭等大事,聽說有能夠提供保鮮“一條龍”服務(wù)的配送中心。
這個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身的現(xiàn)代化配送中心,具備有害物檢測、保鮮、加工、結(jié)算和市場交易等全面功能。通過建立蔬菜處理標準和操作規(guī)程.明確最佳采收時間;根據(jù)配送中心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使每日輸入奧運村的蔬菜數(shù)量更加精確;負責蔬菜運輸?shù)能囕v將在專門的食品運輸路線上實行封閉運輸,車上配備對保鮮溫度、失水比例與變色程度等進行監(jiān)控的設(shè)備。
根據(jù)悉尼和雅典兩屆奧運會蔬菜供應(yīng)的經(jīng)驗,餐廳所用的蔬菜都是切分和清洗好的蔬菜,除烹調(diào)外不再需要任何加工。所有蔬菜從生產(chǎn)到加工配送、儲藏運輸,都將完全按照國際化質(zhì)量標準和技術(shù)規(guī)程實施,以期在“吃”上首先實現(xiàn)“綠色奧運”的目標。
想到自己能在這樣現(xiàn)代化的配送中心里,保持新鮮、脆綠的“自然美”,心情不由變得格外明媚,差點忘了還有另一則好消息。
美國一家食品保鮮技術(shù)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戴維·維伯思特,在去年11月底的“北京奧運食品安全環(huán)境高峰論壇”上表示,公司將為北京奧運食品提供美國軍用食品保鮮技術(shù)。這項技術(shù)曾在美國總統(tǒng)專機空軍一號上使用過,可以大大延緩食品的變質(zhì)時間。
有意思的是,維伯思特先生還帶來了公司研發(fā)的誘捕蒼蠅的裝置。這種外形類似中國古代撲蝶網(wǎng)的裝置,每個可誘殺20000只蒼蠅,而且保證被誘殺的蒼蠅中大半為雌蒼蠅。更多誘殺雌蒼蠅,意味著大量蒼蠅將不會出生。
有了這種裝置,我們可以避免可惡的蒼蠅的“騷擾”,奧運會上進餐的運動員和公眾也不會在進餐中遇到隨時要趕蒼蠅的煩惱。
“電子標簽”,安全監(jiān)控好幫手
一份權(quán)威人士的資料顯示,全國每年發(fā)生食源性中毒事件超過26萬例,30年來已出現(xiàn)40種新發(fā)病原體?!吧眢w是革命的本錢”,我們只盼望始終保持健康的狀態(tài),直到完成自己的光榮使命。
北京奧運會期間,炎炎夏日正值細菌繁殖的高峰期,為防止病從口入,我們將和其他奧運食品一起加貼電子標簽。電子標簽采用國際先進的非接觸性無線射頻識別技術(shù),通過它可掌握食品加工、運輸、包裝、銷售等相關(guān)信息,實現(xiàn)“從農(nóng)田到餐桌”全程跟蹤。這樣,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可通過它查清食品的來源和流向。
大廚掌勺,打造“食全食美”
接下來的話題進入到餐廳,我想是我們該道別的時候了。
雅典奧運村的主餐廳,平均每天供應(yīng)6萬份餐,整個奧運會期間高達200萬份,餐廳能同時容納5000人就餐,為奧運會歷史之最。奧運村從世界各地聘請了17000名廚師,制定了1500份食譜。餐廳里設(shè)有亞洲食品臺,但供應(yīng)的食品卻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餐,而是兼有馬來西亞風味的豆豉牛肉(內(nèi)有扁豆和青椒)、配有泰國風味的蔬菜薈萃(包括豆腐、扁豆和茄子等),還有日本醬湯、印尼的咖喱羊肉、煎三文魚、生菜沙拉……每道菜上都貼有標簽,介紹菜名、成分及卡路里含量,提醒運動員按需選擇。其中,完全稱得上中國飯的是油菜蘑菇炒面。原來餐廳里沒有來自中國的廚師,負責亞洲食品的是來自日本和韓國的廚師。
到了2008年,中國的廚師一定少不了,只是不知道當他們面對我這棵“奧運”小白菜時會萌發(fā)怎樣的烹制靈感呢?
責編/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