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如非洲,野氣未消,但純純的;20歲如印度,還有些神秘;25歲如日本,知識和修養(yǎng)開始顯現(xiàn)魅力;30歲如法國,成熟又浪漫;35歲如美國,崇尚獨立與自由;40歲如德國,輸?shù)袅藨?zhàn)爭,卻沒有輸?shù)粝M?5歲如大英帝國,有輝煌的過去,卻沒有輝煌的未來;50歲如俄羅斯,胸懷廣闊;55歲如西伯利亞,誰都聽說過那里,但誰也不想去那里。
——女人的年齡,費思量
我覺得競爭對手就像磨刀石,是他們把我們磨得非常鋒利,然后我就手起刀落,把競爭對手給砍掉了。
——周鴻
過去的戰(zhàn)爭是“物質(zhì)殺人”,原子彈出現(xiàn)后是“能量殺人”,今后可能出現(xiàn)利用網(wǎng)絡(luò)的“信息殺人”。
——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對“芙蓉姐姐”這個“網(wǎng)瘤”的形象比喻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龍應(yīng)臺論文化
我們要做跳迪斯科的恐龍。
——TOM公司下屬城邦出版集團的CEO作如此自比。在變幻莫測的圖書市場,應(yīng)變能力是第一位的,實力只能算第二位
“治一種病癥的藥是好藥,治多種病癥的藥是去痛片,包治百病的是假藥,藥到病除的是毒藥?!?/p>
——人們這樣總結(jié)藥的療效
最好的漢學研究不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把漢學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也不在中國,而是在韓國;最好的漢史學家也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
——專家指出中國人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不讓猴子爬樹,卻叫它游泳;不讓鴨子游泳,卻叫它爬樹。按一種標準要求所有的人,只會浪費人才?!?/p>
——在批評我國現(xiàn)行人才評價體系時,留美博士、人大代表于金明借用了美國小說《動物學校》里的諷刺故事
你以為我們吃飽了穿暖了就沒有痛苦了嗎?我們的痛苦更深。
——作家莫言對女兒憶苦思甜,結(jié)果她反問莫言
人和人都是不一樣的,當你認識到自己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和別人的不同時,你才會有最完全的自信。我們要的是野生植物,不要園林植物。所謂的“哈佛女孩”是人們神化哈佛的一個盲目的標簽,所謂的把成才公式化是對教育的最大的侮辱。
——外界炒作“哈佛女孩”這一現(xiàn)象,提前被哈佛錄取的復旦大學附中高三女孩子湯玫捷如是說。
媽媽,咱們以后經(jīng)??础睹恐苜|(zhì)量報告》吧,要不然,我吃了有毒的東西都不知道。
——一位中學生看完央視《每周質(zhì)量報告》后說
所謂童心,就是讓看到的東西長上天使的翅膀;所謂成熟,就是折斷天使的翅膀,或者讓它們變成魔鬼。
——網(wǎng)友如此說
最后的禁忌,不是性,不是酗酒,不是毒品,而是職業(yè)壓力。
——美國《財富》雜志闡述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損害
人們根據(jù)自己認為出了問題的器官去找相應(yīng)的醫(yī)生,但沒人認為自己腦子出了毛病。
——日本一精神科醫(yī)生說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沮喪
兩人之間的感情與編織的毛衣有共通之處:建立的時候,一針一線,小心而漫長;拆除的時候,只要輕輕一拉,一切都消失了,一座“城堡”就會眨眼之間變成一堆碎片。
——天涯虛擬社區(qū)《愛情是什么》
每塊木頭都可以是一尊佛,只要能去掉多余的部分;每個人都可以是完美的,只要肯去掉缺點和瑕疵。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