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六,我在花鳥市場附近的地攤間盤桓約兩個小時,回家時已近十點。天氣稍顯悶熱,越過承德路,進入健康東路北側的一條胡同,見一中年漢子推著滿滿一平板車的梨子緩緩前行。緊隨其后是一位十三四歲的少年,拉著一輛三輪車,車上堆滿了西瓜。少年左手穩(wěn)著車把,右手拉著車架,搟面杖粗細的手臂雖然用了全力,車子也只是蠕蠕前行。
買西瓜的念頭油然而生。少年見我要買瓜,立即停下車子,眼中露出欣喜的神情。這時,前面推著梨子的中年漢子倒回平板車,幫我挑起西瓜——估計是父子倆吧。我看好一只黑皮西瓜,中年漢子拿起刀子就要動手剖瓜,我說不要剖了,是我自己看好的。漢子說,還是剖一下好,要不好我就留下,再給你挑一個。三刀下去,挑出一看,紅瓤黑籽,沒得說。沖中年漢子的那句話,我又買了他五斤梨子。
離家還有二三里路,一路浮想聯(lián)翩,十幾斤水果拎在手里竟無酸痛之感。那瘦弱的少年應該在上初中吧,從營養(yǎng)狀況看,他不是農村的貧困子弟,就是城區(qū)陷入低保線上家庭的孩子。遙想自己的少年時代,仿佛從賣瓜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家里姐妹眾多,缺少勞動力,沒有收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卻經常要與饑餓作戰(zhàn)。輪到暑假,我頂替年邁的外婆到集上賣菜,賣的主要是自留地里精心侍候的韭菜、黃瓜。早晨割上一籃韭菜,摘下一籃黃瓜,備上一塑料瓶清水,挑起小扁擔就向集市趕去。家離集市約五華里,走上幾百米就想停下歇一會,但是想趕早市、占個好攤位、賣個好價錢的信念激勵自己不能隨便停下,而是將五華里路鎖定了兩個休息點:第一站為梨園,將近一半路程;第二站為熊碼,離集市還有一里路。到了心中的休息點也不敢坐下休息,只是揉揉肩膀,甩甩胳膊。到了集市占好攤位,雙眼就不停地盯著經過自己面前的男男女女,發(fā)現(xiàn)有人在籃子前駐足心中就一陣狂喜。賣完瓜、菜,一般可得二元左右的收入,母親的獎勵政策是可買五分錢花生,當時五分錢可買到二十枚左右的熟花生。挑著空籃子,大步加小跑,哼著“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的小曲,偶爾向嘴里甩進半?;ㄉ祝歉杏X,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一個字:爽?;丶液筚u菜所得一分不留全部上交,把沒有吃完的花生與弟弟們分享。一個暑假一般要賣十幾次菜,大約三四年時間,年年如此,其個中滋味刻骨銘心。
苦難有時也是財富。尤其是少年時代吃過苦的人,成年以后再艱苦的工作也能泰然處之。三十年前的青少年,大多數(shù)是在糠籮子里長大的,他們缺少營養(yǎng)卻斗志昂揚;現(xiàn)在的青少年是米籮子里長大的,絕大多數(shù)已經沒有受饑餓折磨的體驗,利用暑假賺點辛苦錢為父母分憂的少年更是不多了。俗話說,溫室里長不出大樹,沒有苦吃,要學賣瓜少年那樣有計劃地找苦吃,主動磨煉意志,激勵斗志,迎接人生中可能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