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在家看書是最大的享受。落地窗把陽光灑滿一地,置身最隱秘的私人空間,吮吸書的氣味,樓間的小鳥在幽靜的空間歌唱,甚至衛(wèi)生間中滴滴的水聲,都是那樣親切,那樣悅耳。
大學(xué)時老師說,書的美麗在于它能在你的思維空間為你留置想象的余地,而電影,直白的表現(xiàn)過后,情節(jié)可能會喧賓奪主地占有你過多的視線。于是,很久很久,我只是遠遠地看著電影海報,然后在心里暗暗地沾沾自喜。
后來的改變源于家居環(huán)境的改變。有了陽臺,每一次在陽臺看風景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尋找城市中的最高點,于是,心里琢磨,杜拉斯的《情人》會不會就在那棟高樓腳下重演;有了吊燈,每一次在吊燈下用餐的時候,望著對面墻壁上掛著的蘇格蘭草原的壁畫,也會一個人想象,華萊士會不會就是在這樣的草原上高昂地怒吼“Freedom”?因為這些時常閃現(xiàn)的念頭,于是不知不覺中,我開始漸漸向電影走近。
熱鬧的電影院當然是個不錯的去處,但不太妙的是,如果人在戲中,很可能會把持不住而熱淚盈眶。對于一個男生,這多少還是令人有些不舒服。于是,如何把家塑造成最完美的電影場景,以此適應(yīng)電影的情節(jié)跌宕,就成了大事。
避光是讓人能好好欣賞大片的重要條件。陽光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但如果《古墓麗影》中的勞拉正在大展身手時,你卻看不清她手上的武器,那也是件敗興的事;又或者,《明日再來》中的007開著量身定做的精美坐騎,而折射的陽光讓你看不清那最重要的汽車品牌,我想,你也會煩惱不已。厚厚的窗簾拉上,閃爍著一兩盞溫和的夜燈,星夜中疾疾的馬蹄和高崗上呼喊的狼群,都會讓你興奮不已。
保持什么樣的姿態(tài)欣賞電影是決定房間布置的重要因素。沒有人會在欣賞《香港制造》的時候,輕松休閑地斜靠在沙發(fā)上端著咖啡;也沒有人在《美國派》的電影屏幕前還正襟危坐,神情肅穆。所以,如何配合劇情的需要來決定你在房間里的布置,肯定也是非常重要。古人有讀經(jīng)之前沐浴齋戒三日一說,其實,在欣賞一部大片之前,也應(yīng)該有必要的準備。沏一壺清茶,看《高山流水》;煮一杯香茗,追憶《少年往事》。
《煙雨紅顏》中的愛情纏綿悱惻,肝腸寸斷,卻總讓陷于其中的男男女女欲罷不能;《芬妮的微笑》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鴻溝,分分合合中,愛情來得沉重卻異常壯美;《孔雀》是一幅美麗的自寫畫,《海岸線》記錄了人性的掙扎 ……
人們的生活在城市的節(jié)奏中都會沾染些煩喧,因而我們格外向往平和與安逸。偶爾買一、兩套影碟,在周末,輕松舒適地細細品味影片中的人生真諦,用別人的生活提醒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懂得放棄與堅持,在匆忙的城市中,守住自己的海闊天空,從容自若,也是一種大氣,一種風度,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