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寫詩不僅注重在內(nèi)容上反映人民生活,而且在形式上也努力使老百姓能夠聽懂、看懂。
有一天,他寫好了一首“新樂府”詩,只是不知道這樣寫夠不夠通俗(sú),于是就跑到集市上找到一位不識(shí)字的老婆婆,把詩讀給她聽,誰知念了半天,老婆婆只聽明白了幾句,剩下的卻似懂非懂。白居易并不灰心,在她聽不懂的句子上都劃上了記號(hào),拿回去修改。
第二天,白居易拿著改好的詩稿又找這位老婆婆,重新把詩念給她聽。老婆婆聽著聽著眼淚就流下來,她說:“官人,原來你這詩里寫的都是我們老百姓的事啊,這回我可全聽明白了?!?/p>
白居易就是這樣努力地貼近老百姓,寫了大量的反映老百姓疾(jí)苦的詩歌,一直為后人所稱頌(s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