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孱弱老人堅持進行健身鍛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代謝,延緩機體功能衰退,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老弱人的健身鍛煉需適應自身生理特點和科學鍛煉原則。
健康監(jiān)護鍛煉前需要進行體驗,旨在了解自己健康狀況,選擇合理的鍛煉項目和鍛煉方法;鍛煉時需隨時檢測運動負荷、生理反應和鍛煉效果。
因人制宜 體弱老人個體有差異,鍛煉要按自身體質情況,有目的、有步驟選擇鍛煉項目、方法和制訂運動負荷。
易難漸進 老弱人健身鍛煉要遵循機體適應能力差的生理特點,選項應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入繁。如沒有鍛煉基礎的老人,選擇慢跑鍛煉時,先要學做快走,而快走之前要有輕快的走步練習。
區(qū)別對待 對患關節(jié)炎的老人以走步和徒手體操鍛煉為主,要保持功能,防止肌肉萎縮;患有心血管系統(tǒng)病史的老人可進行慢速走跑交替,拳、劍術、氣功和小球活動(乒乓球、羽毛球、板羽球等),切忌選做負重練習、屏氣使勁動作和對抗性激烈的運動項目。
老弱人可選擇以下健身項目:
L健身散步:(1)一般散步法:初練時,選用慢速60~70步/分,練習20~30分鐘。漸次遞增為70~80步/分,練習30—40分鐘。(2)快速步行法:步速5~7公里/小時。每次步行30~40分鐘,練習方法可分階段進行,心率介于100~110次/分。(3)醫(yī)療步行法:選擇3~5度斜坡路上散步80~100米,間歇2~3分鐘。隨后放松順坡而下,呼吸均勻;后再遞增在5~7度斜坡路上散步300—400米,間歇1~2分鐘。
2.健身操:選編包括頭部、四肢和軀干各關節(jié)及肌群的動作。練習次數(shù)可漸次遞增,動作宜緩慢而有節(jié)奏,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原則。
3.拳術健身法:拳法動作要以意識作引導,默想動作和形象相結合,使做、想一致,做到’意動身隨’。弱叟可根據(jù)自我體質情況,調(diào)節(jié)運動量,可以連續(xù)練習1~2套(次),每套6-8分鐘,也可單練一節(jié)或幾節(jié)。老年關節(jié)炎患者日練次數(shù)宜多,運動量宜??;腸胃病患者的活動量和拳套可適當增多,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統(tǒng)功能。
4.跑步健身法:跑步可預防老人肥胖癥,控制體重,促進代謝。初練時,從短程(50~100米)慢跑開始,逐次遞增為200—300米,跑速為100米/30~40秒,增加運動量需有10~15天適應期;心肺功能較弱的老人可來回走、跑交替,結伴為伍。
自我健身監(jiān)護
1.鍛煉后,心率能較快地恢復安靜時的正常脈搏,沒有任何生理反應,體力充沛,精神飽滿。
2.興奮與抑制趨于平衡,食欲遞增,睡眠深沉,無失眠和多夢現(xiàn)象。
3.進行各項健身活動時,能做到動作協(xié)調(diào),有節(jié)律感。對新練項目充滿新奇感,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