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 木
最近一期的上海《報刊文摘》頭版顯著位置有兩篇報道,讀后令人生慨。一篇題為《統(tǒng)計數(shù)字事關國家公信力/全國人大過問GDP“失真”》,另一篇題為《中央已作批示地方仍不知情/四川通報三起瞞報事件》”。第一文說的是,“2004年7月,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計算得出上半年GDP增長數(shù)據(jù)為9.3%。但國家統(tǒng)計局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各省統(tǒng)計局上報的數(shù)據(jù)進行加權計算,卻表明中國的GDP增長已達13.5%,相差竟達4.2個百分點。而經(jīng)濟總量(GDP總額)中央和地方數(shù)據(jù)亦差19.8個百分點。類似情況也發(fā)生在第三季度”。這種情況,“引起國務院高層的關注,10月份,國務院為此召開專門會議,要求國家統(tǒng)計局提供可供決策參考的數(shù)據(jù),隨后,10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在統(tǒng)計執(zhí)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大會上,怒斥了地方數(shù)字造假的現(xiàn)象”,“一場自上而下的‘統(tǒng)計肅查風暴就此展開”。
第二則消息說的是,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發(fā)出通知,要求各級政府確保信息渠道暢通,對遲報、漏報、瞞報造成重大損失和嚴重后果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人責任。消息還披露,南充蓬安特大沉船事故后,“省政府領導從其他渠道獲知后作出批示,而南充市既沒有向省政府辦公廳報送文字消息,又沒有電話告知情況”;南充市南部縣一學校因拖欠建筑工程款被封堵,400多名學生無法入校上課,國務委員陳至立作出批示,但“在此之前,南充市政府沒有任何的消息反映”。
有一點可以預測:在上級領導的批示和過問下,有關問題最終可能會獲得解決。換句話說,現(xiàn)在,一些地方,一些單位,實在就是一個獨立王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鐵板一塊,我行我素。你看,上頭要“好”的數(shù)字了,那就可著勁地向上報,討上頭一個歡喜,而根本不去管這數(shù)字里到底有多少水分多少假,會對國家、政府的決策起到多大的干擾乃至破壞作用,會對黨和政府的威信起多大的侵害作用!同樣,出了壞事,先捂著蓋著,一聲不吭,不讓上頭知道,上頭批示了,就處理吧,若躲過去呢,皆大喜歡,阿彌陀佛。一句話,這種欺上瞞下的作風,絕非個別,已經(jīng)引起社會的一致譴責。問題是,有些地方仍然我行我素;問題總是等著上頭批示了,“震怒”了,過問了,才去被動無奈地“解決”——有些地方的“解決”還很勉強。安徽前不久不是還發(fā)生過國務院工作組查毒奶粉案,“到時就辦走時就完”的“故事”嗎?
領導批示、過問,當然應該,也很重要,有用有效。這一點,無可厚非。就目前國情來說,這一“招”很奏效。然而,就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來說,就建設廉潔高效政府來說,就文明社會的根本要求來說,依靠領導批示才解決問題終歸不是辦法。說穿了,我們一定要走出人治,走向法治,靠完善健全的體制和制度來持社會的健康有序前進。比如GDP數(shù)字,為什么各地報上來的要摻水分?這樣的事,還要上頭“發(fā)怒”才查嗎?依我看,誰虛報浮夸了,撤職查辦便是,是瀆職罪即由司法機關查處即可;再比如四川通報的瞞報,也一樣。省委批示了,中央領導批示了,才“恍然大悟”,早干什么去了?查,查其失職瀆職沒有,按法律法規(guī)查處便是,依我看,恰是這個方面,我們至今仍然有若干不完善不完備的地方,有許多漏洞;或者說,有紀律有法律而屆時心慈手軟了,沒去依法辦事,否則,為什么老是出現(xiàn)這種上下脫節(jié)、“皮不靠肉”、離心離德、對付胡弄的事情?!
這幾年,中央大力提倡建設政治文明,進行體制和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才是抓住了根本。法治社會,最終靠得住的是體制和制度。體制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誰有問題了,按章處理便是?!秷罂恼吠黄诘倪@兩則消息,又一次為我們敲響了這個方面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