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竹
記得以前還是個社會新鮮人的時候,第一次聽到有人批評:“把你那個藝術家的脾氣收起來吧?!?/p>
那時不是很懂,但是從對方的口氣上,知道這可不是什么奉承的話。
接著,一而再、再而三聽到這樣的評語時,才開始認真地思索起這句話背后的意思。不過又在真正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家時,這才細細體會了何謂“藝術家的脾氣”。
那是所謂的“真”。
同樣是人,沒有人比藝術家更忠于自己,更理想主義了。如果沒有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他們的作品就稱不上是藝術,更遑論這“藝術家”的頭銜了。
因為對自己誠實,讓他們的表達方式變得直接而坦率,讓習慣以復雜和拐彎抹角應對他人的成人世界無法接受。
其實這世界上如果缺乏了藝術家努力實踐自我的勇氣,不就變得毫不可愛、不浪漫了嗎?
也許不少人年少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我從何而來,未來又該往哪里去?
這樣的疑惑充斥在慘綠少年時。那時心中有太多解不開的謎,所以歷經了叛逆、犯錯,只為尋覓一條可行的路,經過長時間慢慢地摸索尋找,才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但是我們的人生究竟和別人有什么不同?
這問題很簡單,就像有人喜歡吃辣、有人愛日本料理勝過牛排,有人卻奉守吃素的原則,這都是從個人品味出發(fā)的。
既然各自不同,想要的就必定是特別的,就像沒有一個人能忍受他人忽略和漠視。
要別人看重自己,則自己要先看重自己。
?鄢?鄢?鄢
在挪威奧斯陸的佛倫那公園里,上百座的雕像散發(fā)美麗的光輝,藝術家吉士答·偉芝倫把平凡無奇的頑石雕出生命力,琢磨出那樣杰出的藝術品,一如他對生命的熱愛。
他有句名言:“生命是藝術的源頭。”
透過心靈,看到不同角度、面向的事情:攝影師、畫家、雕刻師等,都必須具備這種與眾不同的眼光,由內心去觀看,才能捕捉到藝術之美。
我們不一定要去當藝術家、哲學家,但只要愿意用藝術家的心態(tài)去雕琢生命,都能建立起個人特有的風貌。
忠于自己的生活,正如藝術家之忠于心靈,如此平庸的生活也不會是一種困擾,眼中的世界也會變得可愛。
最怕的是人云亦云,受似是而非的言論影響,一步步踩進別人所設下的陷阱里。
明明是自己擅長的事卻不去做,專撿一些別人覺得光鮮、較容易成功的事。結果事倍功半,在原地打圈圈,還在懷疑:成功怎么會那么難?當你在疑惑的時候,別人早已一溜煙跑到前頭去了。
每個人的立場、能力條件不同,別人認為容易的事,對另外一個人來講,可能是最不在行的。說穿了,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在不斷的嘗試中,總能發(fā)現(xiàn)幾項自己在行的,就朝著那個方向發(fā)揮,別管是否冷門、是否會遭人訕笑,想想那些藝術家,做的不正是最“冷僻的事業(yè)”,結果卻散發(fā)最熾烈的生命光輝嗎?
(選自臺灣《小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