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英 楊榮宇
饅頭,西北人稱“饃”,廣東人叫“方包”,江南稱“湯包”、“湯團”、“包子”等名稱,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最為常見的早餐食品,由于制作簡單,味道鮮美,很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據(jù)宋朝高承的《事物起源》一書里記載: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七擒孟獲過金沙江,古稱瀘水,看見當?shù)厝藶檫^洶涌的瀘水,竟殘暴地用人頭祭神??酌饕姶笋斎粐@息,為了改變這種野蠻的習俗,便令兵營廚工以面粉包上牛、羊、豬、狗之肉,外畫人像代替祭神的人頭,因此他南征得到當?shù)厝罕姷膿碜o,從此便有饅頭出現(xiàn)于世。但司馬遷的《史記》里已經(jīng)寫有在春秋戰(zhàn)國時人們已經(jīng)有吃饅頭的習慣。不過在秦漢時代人們稱饅頭為“蒸餅”一類,而孔明時能將饅頭發(fā)酵,可能是當時食壇的一大創(chuàng)造。
施耐庵在《水滸傳》里寫武大郎賣炊餅,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饅頭,也就是饃或大窩頭之類。忽思慧寫的《飲膳正宴》里說元代時宮廷等已有茄子饅頭,又曰“釀茄子”。清代時慈禧最愛吃用茯岑等藥制成的饅頭,美其名曰“駐顏”防老。我國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寫了一篇名為《藥》的小說,里面就寫有清代百姓迷信吃人血饅頭醫(yī)癆病的故事,即在殺人場將饅頭蘸上鮮紅的人血吃用以治病。為了讓廣大烹飪愛好者了解一些制作饅頭的方法,特輯如下幾則美食饅頭以供大家參考。
一、太學饅頭
太學乃古時朝廷中選拔人才的最高學府,一般由翰林院的大學士擔任老師,學子多為皇族子女或高官子弟。當時這些孝子為仕途飛黃騰達而廢寢忘食之際,室中御廚便做出一種包有八寶甜餡一類的湯包俗名曰:“太學饅頭”。但也有的地方就叫“八寶饅頭”或“八寶糖饃”,有時還當成禮物互贈親友。著名小說《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儒林外史》等書中就有寫當時人們吃這種食物的描寫,只不過名稱有異,或云“蒸餅”、“炊餅”、“湯團”、“方包”、“白饃”、“窩頭”。到清朝時以饅頭祭供先祖之風普及到農(nóng)村之后,饅頭的花樣更是五花八門,有糖餡、肉餡或酸咸味、豆沙餡等等,深受城鄉(xiāng)老百姓的喜愛。
原料:白面500g,核桃仁50g,葡萄干25 g,冬花脯30g,橘餅20g,紅棗30 g,桂圓30 g,糖青梅20g,糖荸薺50 g,白糖100 g,熟面100 g,老醋100 g,堿面5g,果味香精1滴,玫瑰花5朵。
制法:先將老醋與白面團溫水發(fā)于面盆,摻水約200g和勻攪團,發(fā)酵后加入適量堿水揉轉(zhuǎn);核桃剝皮捶末,青梅與紅棗去核切絲,糖荸薺切小丁塊;另把橘餅、桂圓、冬瓜脯剁粒,葡萄干水發(fā)后亦切碎,然后將上面這些原料放入湯碗加入白糖、熟面和果味香精拌成八寶餡;此時將面團搓為長條,掐成20個面劑,壓為圓皮并包入20 g八寶餡后捏嚴實,放入蒸籠蒸1小時取出來,在每個饅頭上印八角形紅色花紋。
特點:松軟甘甜,果吞濃郁,佐粥下酒,妙不可言。
二、茄子饅頭
此膳本為元時宮廷御菜,后來流傳到民間。茄子古名昆侖紫瓜、菇蘇、吊菜子、酪酥、草鱉甲、矮瓜、昆侖爪等等。它原產(chǎn)在印度,漢晉時由張塞帶回種子,除可當蔬菜以外,還可入藥。祖國醫(yī)學認為茄子具有性味甘寒、清熱解毒、祛風活絡(luò)、散淤止血的特殊功效。
清代《養(yǎng)生錄》中記有制作茄菜的技法:“取嫩大茄,留蒂,上頭切開寸許,挖出內(nèi)肉,另以肉餡、油、醬油調(diào)合得法,慢慢塞入茄內(nèi),放鍋里入汁湯燒熟,輕輕取起。茄不破而內(nèi)有肉,奇而味美?!蓖趺嫌?隨息居飲食譜)說它能“活血、止痛、消癰、殺蟲、治瘧及瘕疝諸病?!蓖蹼[君《養(yǎng)生主論》說用干茄子可治瘧疾,因為鱉甲可治寒熱瘧,而茄子也有這種奇效故名“草鱉甲”。茄子主要含有大量蛋白質(zhì)、糖類、脂肪、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物,還有水蘇堿、膽堿、龍葵堿、皂草甙、葫蘆巴堿。最近巴西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茄汁可降低膽固醇,并有減肥的功效,有助于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原料:嫩茄子300g,精羊肉、羊脂、羊尾子各適量,香蔥15g,陳皮10 g,鹽3 g,蒜泥5 g,香菜末10g,奶酪50g,精白面粉500g。
制法:先將面粉倒入盆,加少許酵面和轉(zhuǎn),投入堿面3g\酒,加少許水再揉轉(zhuǎn)后扯為長面條,切成20個劑子,一個個壓扁成圓片待用;把精羊肉及羊尾子用刀剁細成泥,和入羊脂、蔥末、陳皮末等調(diào)料攪為羊肉餡,每個面片上放20g肉餡后包緊,納入蒸屜蒸約50分鐘取出品食。
特點:肉餡鮮香,皮白形美,以蒜泥、香菜和奶酪佐餐,其味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