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棟
飲食烹飪屬于文化范疇,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之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國歷史上有不少文人雅士對具有地方風(fēng)味特色的美饌佳肴給予評價題詞(匾)或吟詠賦詩,使這些菜點增添光彩,身價倍增。詩圣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紫駝之峰出翠斧,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彎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鞍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痹娋渲姓宫F(xiàn)了烹飪藝術(shù)畫面,描寫了駝峰、蒸魚等山珍海味,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仿佛使人走進了唐代烹飪王國。清代詩人、進士,被稱為烹飪專家的袁枚(子才),著有烹飪理論專著《隨園食單》,對我國烹飪技術(shù)影響深遠。書中記述了被稱作我國食品中的“化石”——三秦大地古色古香的“石子饃”(書中稱為天然餅)的制作方法和風(fēng)味特點。
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大師、詩人于右任,祖籍陜西省三原縣,每次回鄉(xiāng)探親,都要在縣城由名廚張榮創(chuàng)辦的明德亭餐館品嘗地方風(fēng)味菜點,或宴請親朋好友。這家餐館有煨魷魚絲、干煸鱔魚、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口感油而不膩、清爽利口的金線油塔;有由唐代《燒尾食單》中所記的“見風(fēng)消(油浴餅)”演變而來的“泡泡油糕”,色澤乳白,糕面蓬松如輕紗、蟬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形玲瓏剔透,酷似巧制綾花,其味芬芳醇香,入口即消。于氏對這些菜點的制作技藝和風(fēng)味特色倍加贊賞。他乘興揮毫為該店題寫了“明德亭”匾額和“名廚師張榮”的題詞,從而使這家創(chuàng)建于1919年(民國8年)的餐館,蜚名遐邇,譽滿三秦。
祖籍“烹飪之鄉(xiāng)”陜西省藍田縣的秦菜名廚李芹溪(原名李松山)因在辛亥革命中有功,陜西新政權(quán)建立后,他辭官不做,在西安鐘樓東南角開了一座高級酒店,取名“曲江春”。1925年,于右任回陜主持靖國軍時,曾親臨該店專訪李松山,盛贊其辛亥革命之功勞,特為李松山取名“芹溪”,賜號“泮林”,為之題寫了“精心授徒,桃李天下”,勉勵其授徒傳藝,弘揚飲食文化,并為該店二樓兩個高雅的餐廳親題“唐醉白處”、“晉臥劉居”匾額兩塊。在此期間,于氏還親臨西安東關(guān)長樂坊徐仁福開設(shè)的徐記稠酒店。這家酒店由有3000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醪醴”演變而來的黃桂稠酒。當(dāng)年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此灑酒精含量約為15%,汁稠似乳,色白如玉,入口綿甜清香,酒味濃郁醇厚,飲后口齒流芳。風(fēng)味獨特的美酒使這位書法大師為之傾倒,飲后噴噴稱贊,即興揮毫?xí)鴮懥恕靶煊淈S桂稠酒店”,徐家將之制成牌匾,高懸店門之上,聲譽大增,在古城傳為佳話。
1942年入蜀(四川)途中,于右任途經(jīng)陜南寧強縣,品嘗了縣城里著名的王家核桃燒餅。此餅清朝時期曾作為貢品奉獻朝廷。它是以面粉、核桃為主料,配以油、鹽等輔料烙制而成,酥脆油香,回味悠長,營養(yǎng)豐富,于氏食后贊不絕口。隨后,這家店生意日益興隆。1947年夏,陜西師專(今陜西師范大學(xué)前身)第一屆學(xué)生畢業(yè),有關(guān)部門組織他們到教育事業(yè)比較發(fā)達的東南各省觀摩學(xué)習(xí)。到達南京后,時任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長的于右任聞訊,特意邀請全體師生到他的寓所會見。接著,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內(nèi),花壇四周,擺滿了眾多的攤擔(dān),有涼粉、釀皮、涼面、扯面、醪糟、元宵、甑糕、燒餅、臘汁肉等各種陜西風(fēng)味小吃,諸色紛呈,香氣撲鼻。于老讓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喜歡吃啥就隨便吃哈,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師生們情緒活躍,歡聲笑語不斷,對于老這種平易質(zhì)樸、熱愛鄉(xiāng)親、熱心烹飪文化的情義油然起敬。
1936年,南京曼麗川菜館廚師何其坤、徐志林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四川菜革新派,他們將鹽水鴨演變?yōu)檎ǚ束啞?939年于右任在上海做60大壽,“蜀腴”川菜館乘此開業(yè),為于院長辦了兩天筵席,也作為開市大吉宴,特聘何其坤、徐志林二人為廚房領(lǐng)班。何、徐二人把炸肥鴨作為筵席的大菜,于右任食此鴨后,說此鴨味美勝過掛爐鴨,既香脆又酥嫩,經(jīng)理王剛成按照于院長的贊賞,即把炸肥鴨改為香酥鴨。吞酥鴨也就由此而得名。
饒有興味的是,在江蘇省太湖之濱,靈山下的吳縣木瀆鎮(zhèn),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飯店(原名順敘樓),該店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鲃鲆湯”,此菜原名“斑肝湯”,系采用太湖特產(chǎn)斑魚的肝,輔以火腿片、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制而成。相傳1929年秋,朱德同志的老師李根源先生邀約于右任偕夫人來到蘇州,放舟游太湖賞桂花,后返經(jīng)木瀆鎮(zhèn),便到石家飯店就餐,品嘗了“斑肝湯”后,贊不絕口,即興賦詩一首:“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鲃鲆湯?!迸c此同時,于老還為該店題寫了“名滿江南的匾額。次日,《蘇州明報》即刊載了于右任為石家飯店所題的詩和匾額,隨之該店名聲大振。對將“斑肝湯”誤寫為鲃鲆湯,有人分析,于氏是陜西人,對“吳儂軟語”聽不真切,故誤寫了。由于他的書法頗負盛名,加之詩也寫得有韻味,“鲃鲆湯”反而取代了“斑肝湯”,并成為飲譽中外的名菜,一直流傳至今,在烹飪界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