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皇帝陵寢只有極少數(shù)在山崖上開鑿墓室,而大多選擇距離都城較近而又地勢開闊的地點,在地下開挖墓室,在平地“積土為陵”,地面上形成巨大的墓冢?!胺e土為陵”的大型墓葬的營建往往需要調(diào)動全國的人力物力,過程與皇帝在位時間相始終。如秦始皇陵就用70萬人力修建了37年,漢武帝茂陵修建了53年。唐代的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獻陵仿照秦漢陵墓制度,在今天西安以北的三原縣“積土為陵”。創(chuàng)立“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看到“積土為陵”耗費國力,下詔提倡薄葬,說:“古人依山為陵,這是好事。我看九峻山孤聳回繞,是可以開鑿山陵的好地方,朕百年之后就安葬在那里吧。由我開始,陵墓制度務從儉約,九峻山上只要容得下一具棺木就可以了?!睆奶陂_始提倡到高宗時,唐代“依山為陵”的帝陵制度得以確立。
唐太宗提出的“依山為陵”確實是很高明的辦法,既省去了“積土為陵”所花費的巨大人力,體現(xiàn)了“愛民”的“薄葬”精神,而陵墓所在的山峰又比土筑的墓冢更顯雄渾威嚴,更能體現(xiàn)皇家氣派。當然,陵墓地官(也就是帝陵的墓室)里埋葬的價值連城的隨葬品并不見得比奢侈的秦漢帝陵少,墓室面積也絕不是只“容得下一具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