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坤等
物權,是對物的權利。這里所指的物,主要是不動產和動產。物權是一種財產權,財產權是直接體現經濟利益的權利,財產權主要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物權、債權和繼承權。知識產權主要有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和著作權。債權主要是根據合同產生的權利。財產可分為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物權是對有形財產的權利,物權法是調整有形財產關系的法律,調整無形財產關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律。物權法是伴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逐步完備的。自然經濟,一般不需要物權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不需要物權法。我國的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以適應初級階段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按照改革開放的要求,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對物權作出了不少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已經并將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這些規(guī)定,今天看來是不夠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流通制度,還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歸屬和利用制度,否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關財產的許多行為就無所適從,審判實踐中有關財產的許多糾紛就無法可依,因此,制定一部物權法是十分必要的。
“有一個房東,把自己的房子賣給甲,并把房子交給甲使用;后由于價格的原因又把這幢房子賣給乙,并和乙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xù)。試問,該房子究竟屬于誰,乙能否要求甲騰出房子。沒有物權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答案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答案,對經濟秩序和經濟建設的影響就不同。有了物權法,物權法規(guī)定,誰是不動產的所有人,要看不動產登記簿上登記的是誰。甲雖然先買房,但沒有辦理過戶手續(xù);乙雖然后買,但已經辦理過戶手續(xù),不動產登記簿上的所有人是乙。因此,乙是房子的所有人,有權要求甲騰出房子。甲因此受到的損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原房主賠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勝明,在講到為什么要制定物權法時,舉了生活中經常發(fā)生的一個例子。
小到一個鈕扣、一塊手表、一部電話,大到一幢房屋、一片綠地、一座礦山,皆有所有權歸屬問題。如何確定權利的歸屬,劃定權利人享有哪些權利,這些權利受侵害時如何得到保護,這些都需要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規(guī)范、調整和保障。這部專門的法律就是物權法。
在法學界有句名言:“民法乃萬法之母”。而物權法是民法的核心,是“母親的心臟”。要想明白物權法是干什么的,與百姓生活有何干系,必須明白什么是物。法理層面的學術解讀,物主要是指不動產和動產。不動產包括耕地、草原、礦產等自然資源;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住房、廠房等建筑物。動產包括汽車、輪船、飛機、設備、家具、衣服、糧食等等??傊?,您目光所及,大都是“物”。
物權是自然人和法人對物的權利。一件東西歸你,怎么處分是你的權利。只要不違反法律,別人無權干涉。物權是一種重要的財產權,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都屬于物權。
物權法是調整有形財產關系的法律。財產分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兩部分。調整無形財產關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律。物權法調整的是有形財產關系,要回答三個問題:一是財產屬于誰,誰是財產的主人;二是權利人對財產享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怎樣的義務;三是怎樣保護物權,侵害物權的要承擔哪些民事責任。物權法的核心價值就在于確認財產、利用財產和保護財產。有人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豎立在公權力面前的私權利保護之墻?!?/p>
比如,你住的房子前面建了一幢高樓,擋住了你房子的陽光,你有沒有權要求其拆除?你所在的小區(qū)會所、車庫歸誰所有?你拾到一本護照,失主懸賞500元尋找,你把護照交給失主他卻不按承諾給你報酬,你有沒有權利索要?你從市場買回一輛手續(xù)齊全的摩托車,可公安機關找到你說這是贓物要追回,你是否要將摩托車交出?這些問題,在物權法中都會找到答案。
在民法體系的眾多法律中,從與每個人的關聯程度來看,大概只有婚姻法可以與物權法相提并論。但從對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影響來看,婚姻法卻遠不如物權法。物權法與全體公民的利益息息相關,對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重要、重大,而且具體。
“定紛止爭、物盡其用是物權法作用直接體現的兩個方面?!蓖鮿倜髡f,物權法怎么來明確財產歸屬,簡單講就是不動產看登記,動產看占有。不動產不能移動,不動產登記簿上記載的人就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可能頻繁移動,動產在誰的手里,除有相反證據外,誰就是該動產的權利人。物權法有關財產歸屬的規(guī)定是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方法簡單,一目了然。各國民法典有關財產歸屬的規(guī)定大同小異。如果不采取這種方法,而采取別的什么方法,必然使經濟秩序混亂不堪,最終影響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物權法規(guī)定的物盡其用,可以是自己用,也可以自己不直接使用交由他人用,就是依法轉讓給更有經營才能的人使用。物權法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留下了很大的活動空間,同時,也從合理利用資源、維護公共利益出發(fā),對權利人的權利作出了不少限制,如嚴格保護耕地的規(guī)定,有關相鄰關系的規(guī)定,以及征收、征用的規(guī)定等。
總之,我們衣食住行所依賴的物的歸屬、使用都由物權法來規(guī)定。物權法離我們很近。甚至有法學家說,離開物權,我們無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