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霖
竹子在春天芽胞發(fā)育而成的嫩芽叫春筍,它也稱竹筍、竹肉、竹胎、竹菜等。春筍鮮美爽口,以其特有的鮮嫩贏得人們的青睞,被譽為春天的“菜王”“蔬菜第一品”,也博得古今名人雅士的交口贊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頗喜愛吃筍的皇帝。長安少竹,鮮筍難得,故身價百倍。李商隱就有“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的描述。但每逢春筍上市,唐太宗總要召集群臣吃筍,謂之“筍宴”。他用筍來象征國家昌盛,也用筍來比喻大唐帝國人才輩出,猶如“雨后春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食筍有一番研究。他在《食筍》一詩中寫道:“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折故錦,素肌掰新玉。每日逐加餐,經(jīng)食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忽踟躇,南風(fēng)吹作竹。”他認(rèn)為食筍可以促進(jìn)食欲,久而久之連肉都不想吃了。
宋代大文豪美食家蘇軾對春筍尤為偏愛。在蘇州就有“長江繞廊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贊美。在杭州做官時,東坡每飯必有筍。他還說:“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又不瘦,餐餐筍煮肉。”現(xiàn)在杭州酒家有道名菜“糟燴鞭筍”,相傳為宋時杭州孤山廣元寺和尚在蘇軾指導(dǎo)下創(chuàng)制的。
清代戲劇家李笠翁則把竹筍提到“蔬食第一品”的高度,他在《閑情偶集·飲饌部》中說:“凡食中無論葷素,皆用竹調(diào)味,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則諸位皆鮮?!薄皳P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酷愛畫竹。在《竹石圖》上,便題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fēng)。”他一生畫竹50余年,對竹筍更是迷戀極了,他有不少詩句道出了江南時鮮是以鮮筍和肥魚為冠的。清代大畫家吳昌碩在其繪《竹筍圖》上提詩贊曰:“客中雖有八珍嘗,哪及山家野筍香。”他把竹筍的美味擺在八珍之上,可見其對竹筍的厚愛。
魯迅先生從小就愛食竹筍,1926年他在《馬上支日記》中就記有:“我在故鄉(xiāng),就吃了十多年筍?!庇绕鋵Α扒鍩豕S干尖”一菜情有獨鐘。據(jù)日本川島先生回憶,魯迅對具有紹興風(fēng)味的“蝦子鞭筍”菜尤為贊許。后許欽文請魯迅夫婦吃飯,菜肴中仍有蝦子燒鞭筍,備受魯迅偏愛。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一生愛竹更愛竹筍。1952年春,他患肺炎高燒不退,住家院外一叢叢青翠欲滴的竹子,隨風(fēng)淺吟低唱,常令董老深感欣慰。在一個明月高懸的深夜,他寫下了“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經(jīng)霜。昭蘇萬物春風(fēng)里,更有筍尖出土忙?!币辉?。直到幾十年后的1975年,董老在彌留之際,口中還嚅嚅著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