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龍
博彩賭球
——投機心理
新聞回放:
2004年的某一次體育彩票開獎,500萬元特等獎號碼正好與張先生家的電話號碼后7位相同。每次都要買上一注自家電話號碼的張先生這次卻沒買,眼睜睜看著別人拿走了500萬巨獎,張某悔恨不已!當晚就緊張、失眠、焦慮不安,逢人就說“500萬是我的!”經(jīng)家人陪同到精神病院,檢查后,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心理醫(yī)生點評:
漫天飛舞的彩票是近幾年的另一大景觀:“2元開出任意球,一腳踢進500萬”、“百萬巨獎,現(xiàn)金兌付”、“投資2元,幸福一生”……如此誘惑人心的宣傳比比皆是。
人們普遍存在一種投機心理,總想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最大的回報,而2元一注的彩票從理論上迎合了人們的這種投機心態(tài)。
心理學家認為,彩票給彩民提供了暴富的機會,但如果不能以正確的心態(tài)來看待彩票,就會產(chǎn)生“博彩綜合征”等心理問題。許多人在購買了彩票后,總是以一種過于急切的心態(tài)盼著開獎,整日魂不守舍,坐臥不安,還會進入強迫狀態(tài),即明知自己不該這么去想,但就是無法擺脫這種想法:有的彩民,明明知道自己的彩票沒中,但總是把彩票和每一次的中獎號碼保留下來,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再次核對,生怕遺漏了大獎;有的人在屢買不中之后,情緒低落,干什么事情都無精打采,導致抑郁癥。
沒有中獎的人出現(xiàn)精神異常,人們容易理解,其實,那些中了獎的幸運者們更易出現(xiàn)心理失常。因為一瞬間的暴富狂喜極易產(chǎn)生心理沖擊,若不能以一種較為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出現(xiàn)“范進中舉”式的瘋狂也是可能的。
其實,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發(fā)行彩票是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彩票發(fā)行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返獎,一部分是用于社會公益事業(yè)。據(jù)有關人士統(tǒng)計,中國足球彩票的中獎概率僅為160萬分之一,而中國體育彩票“6+1”玩法的中獎概率甚至只有1000萬分之一。所以從投資角度來講,彩票本身是一種失敗遠遠大于成功的游戲。因此,人們應以平常心看待博彩,以健康的心態(tài)玩彩票,中獎了算你運氣好,沒中獎沒關系,也算為社會公益事業(yè)出了一份力。
偷窺隱私
——窺探心理
新聞回放:
2003年10月份,香港一周刊為了迎合部分讀者的感官刺激,增加賣點,不顧新聞道德,公然將黑道人物脅迫拍攝的女藝人裸照登在雜志封面上,民眾感到震驚,傳媒同聲譴責,在強大的壓力之下,該周刊被迫??6_灣的璩美鳳萬萬沒有想到,她與異性朋友的“床上戲”被偷拍,制成VCD廣為流傳,影響極壞,對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偷窺。
心理醫(yī)生點評:
偷窺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反映了人們對于隱秘的或未知事物的一種探奇心態(tài)。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一些人在保護自己隱私的同時,不會放過偷窺他人隱私的機會。這種窺探心理一方面是出于潛意識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感官刺激,從別人的隱私那里學到某些東西。如果偷窺成為一種惡習,難以改正,就會被認為是精神病中性變態(tài)分類中的一種。所謂偷窺癖、偷窺狂,往往會借偷看異性脫衣、如廁、洗浴、性行為等,來滿足對異性的好奇心。當然,一般的偷窺是否轉化為偷窺癖或偷窺狂,必須從三個方面綜合考慮:是否成為個人一種無法克制的行為;是否對個人生活造成影響;是否對社會或他人造成危害。
被偷窺者,多數(shù)人都是被迫無奈的,但有的人為了成名成星,便在隱私上作文章,利用人們關注隱私的好奇心理,編造隱私,故意泄漏隱私,讓傳媒報道,達到成名的目的。港臺地區(qū)稱之為隱私炒作或作秀,隱私成為他們成名的“敲門磚”,醫(yī)學上認為這種行為有暴露癖之嫌。
投毒縱火
——“泛目標報復”心理
新聞回放:
2002年9月12日,南京人陳正平因與同鄉(xiāng)競爭生意失敗,竟用劇毒滅鼠藥“毒鼠強”實施報復,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湯山投毒案”,造成200多人中毒,其中30多人死亡;同年6月16日,兩名不滿16歲的北京少年因與一網(wǎng)吧服務員發(fā)生糾紛,起意報復,遂購買汽油縱火網(wǎng)吧,造成25人喪生……
心理醫(yī)生點評:
在這兩起事件中,陳正平和兩位少年的報復行為都是針對個人,其結果卻傷害了眾多無辜者。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泛目標報復”。
報復首先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是發(fā)泄不滿的一種情緒體驗。少部分人會將報復心理落實到行為,這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也司空見慣:你罵我一句,我回敬你兩句;你做一件事對不起我,我就背后搗你一次鬼。絕大部分報復行為的目標是單一的,但如果報復目標泛化,不是針對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便是“泛目標報復”,其結果往往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心理專家認為,“泛目標報復”是一種心理障礙。因為這類現(xiàn)象既是心理方面的,又是行為方面的;既有性格方面的特征,又有道德方面的特征,所以又稱之為“人格障礙”。
缺乏母愛、父母過分嚴厲、家庭破裂、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均易造成兒童性格扭曲,形成冷漠無情的性格。制造北京網(wǎng)吧縱火案的兩少年都是單親家庭,而且均輟學在家,失去了家庭和學校教育,流浪社會,感染了許多壞習氣,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一旦遭到藐視、欺辱或他們認為不公平的對待,往往采取極端行為來實施報復,對可能造成的惡果,他們卻很少考慮。投毒者陳正平敘述作案動機時,曾說,我只想讓他做不成生意,沒想到會造成那么多人中毒和死亡。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每個社會成員應該具備更加完善的心理素質。有報復心理的人,神經(jīng)經(jīng)常處于亢奮狀態(tài),易誤解別人,懷有戒備和防范心理,很難與人相處,所以這些人必須學會諒解及心理換位思考,增強自控能力,以遏制報復情緒的產(chǎn)生。同時,社會也應具備一種機制,讓人們的憤怒、煩惱等不良情緒得到健康的疏導與發(fā)泄,這樣才能化解矛盾和沖突。所以,建立和健全心理干預機制,開展心理咨詢、疏導、干預、矯治,十分必要。對比較嚴重的人格障礙患者,應有專人陪護,定期看心理醫(yī)生,進行必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