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惠
我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三十處名勝古跡中,最不為人知的可能要數位于湖北鐘祥的明顯陵了。在明代的18座帝陵中,為何惟顯陵孤獨地偏居于國都之外?還有它完備而獨特形制,激起了筆者探訪的興趣。
走近顯陵,遠遠就可看到依著松林山間臺地逐次下延的巍峨建筑,宏偉的外邏城依山勢腕蜒起伏。環(huán)抱整個陵區(qū),將四周的山巒河流盡納囊中,形成一寶瓶狀的外輪廓。寶瓶外翠峰環(huán)抱,寶瓶里裝著好風水。走過嚴嵩題書的“下馬碑”,新紅門西側的一池水引人注目,它與內邏城前的另一池水,被稱為內外明塘,原來此即為內外邏城“背山面水”的“水”;道家講究生生不息,從大紅門到內邏城,整個陵區(qū)的排水順著臺地“正S型”地拐了五道彎,而水流便呈九曲回環(huán)地從北向南穿陵區(qū)注入陵西的莫愁湖,御河潤澤著整個陵區(qū),謁拜者要在碑、門、亭、望柱、石像生、坊之間跨五道御橋,才能升至享殿,明樓和寶城。行中流水潺潺,靜動有致,疏密有間,層層遞進,既給人以封建禮制的秩序感,也帶來一片生機。
一路前行,走在顯陵中軸線上290米的神道上,神道中間鋪石板,供皇帝專行,兩側鑲嵌鵝卵石,外邊以牙子石收束,俗稱龍鱗道,奇特的是此神道一反明代其他陵寢神路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形,將寶城作龍首,龍首下,龍頸左騰右挪,中間筆直的龍脊梁剛好設在石像生甬道上,尾巴甩三甩出了新紅門,好一條生猛的巨龍!北京的各明陵神道比起來,只能算是僵死的長蛇了。
神道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進入陵區(qū)也要另辟御路而行。這可能是出于對祖宗敬畏的緣故吧。今天,游人在神道上隨意閑適漫步,難以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
進入內城,先是前殿,即恩門、配殿、棱恩殿,均是用于供奉禮樂五牲、行祭奠大禮的所在,喧鬧的祭奠在此進行。可惜三百多年前,李自成起義軍攻打承天府(即現在的鐘祥)燒掉了顯陵幾乎全部地面建筑的木制部分,但是金水橋和大殿一米粗的楠木柱石基還在。殿前的云龍丹陛、螭首散水、回廊欄桿都是當年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精品,一點不比明十三陵的差。與石質的建筑相比,殿堂廢墟的突兀反襯出內城的雄偉壯觀。還有那半壁殘垣的琉璃瓊花、雙龍壁,精湛的工藝和色彩與故宮中的一般,整個內城建筑群遺址一片劫后余生的場景,展現著一種特殊的殘缺悲壯之美,農民起義軍的野蠻也烙刻在游人的記憶中。
巨大的石供案是祀薦五牲和上香頂禮膜拜的地方,供案后是方城明樓,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圣號碑,登上明樓向來路眺望,周長3438米的寶瓶內, 600畝的陵園全景一目了然。從大門、神道、石像生、牌坊、碑亭,到內城的棱恩門、棱恩殿、明樓,與明十三陵的布置一模一樣。而細審之下,一水一道,儼然兩條長龍盤距其間,又循了道家的陰陽八卦說,雙龍合抱彰顯出一種別樣的皇陵氣魄!
令人稱奇的是,如此天造地設的好風水大場面埋葬著的顯陵主人,卻是沒有做過一天皇帝的一個藩王。1521年當政的明武宗駕崩,因武宗沒有子嗣,按相制,把15歲的堂弟朱厚熜迎往北京,入繼大統(tǒng),當上了明世宗嘉靖皇帝。按理,朱厚熜應過繼給孝宗皇帝做兒子。但世宗卻自立體系,還要追尊死去的父親為皇帝,并在他出生地將生父的王陵改建為皇陵。此舉引起朝臣激烈反對,朱厚熄力抗眾議,硬是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貶官、革職、戍邊等官員達115余人,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史稱“大禮儀”事件。此后嘉靖皇帝追封、改陵、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改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其間又將自己的發(fā)跡地湖北安陸改稱“鐘祥”,取“祥瑞鐘聚”之意。
明代歷存276年,共建有18座皇帝陵墓。顯陵是第12個皇帝陵墓,算來十幾個皇帝中除了二三個外,幾乎個個不合格、不作為。嘉靖自幼信奉道教,做了皇帝更要追求長生不老。遂躲人深宮一心煉丹求仙,把國事交付給大貪官嚴嵩,為求得先人佑護,“厚葬以明孝”,不遺余力地興建顯陵,前后長達46年,用王巨大,因此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筑。
登臨明樓驀然回看,那埋藏墓主的“寶城”不是一個圓形山丘,而是前后兩個(直徑各100多米)呈啞鈴狀的土丘。原來顯陵主人先為藩王后封帝,帝后又晚子他十幾年病逝,由于嘉靖少年喪父、受召入京,歷年間全靠母親鼎力扶持,因此極為重視母駕南歸,加之先王墓要升級改建為帝陵,合葬時又發(fā)現玄宮進水,嘉靖皇帝遂降渝更卜吉兆,重建玄宮。古人認為冥界與人間是兩重世界,亡人是絕劉不能再見天日的,加之尊貴的死者業(yè)已升入天堂,而冥界的遷層是黃泉下的行動,于是按照嘉靖帝欽定的“圖式”。建一個新寶臧,用一座稱為“瑤臺”的高大磚石平臺(11.5米X40,5米X5米),將新舊寶城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聯接兩個啞鈴的柄,通過瑤臺下的地道完成靈柩的喬遷與合葬。
下明樓穿過券洞門就進入后寢,后寢是墓主人棺槨安寢之所,進來后就要噤口無聲。這里有兩個月牙形小臧:一在明樓的方城與前寶城之間、一在理臺與后寶城之間,各有琉璃影壁一座,專供皇帝行覆土禮而沒。每年清明節(jié),皇帝要在此向寶頂培置13擔凈潔的黃工。只有皇帝才能進入這一區(qū)域,據稱修建的民夫要被割舌或發(fā)放到遠方以嚴守秘密,故俗稱啞吧院。高大逼仄的月池壅塞下,游人幾乎是緊貼著巨大的墓冢,耳邊的傳說一時添了幾分肅殺氣,不由屏聲無語下來。
從照壁下向南的兩端各有一座磚砌的轉向蹬道,拾級而上,可達方城和寶城。寶城的城墻上建有垛口和女兒墻,形如小城,所以叫寶城。1米多寬的磚石城墻將塋城分前后兩圈,護繞著寶城墓冢,城墻周設堞垛,墳塋里外松柏森森,草木蔥蘢。走在古城堡上,目睹碩大肅穆的寶頂,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由陵墓而延伸的種種傳說和瞑思,仿佛瞬間凝固了空氣,使人浮想聯翩。當年為建陵鬧得轟轟烈烈的帝皇與臣子均已成匆匆過客,惟有建陵人聰明智慧和血汗筑成的無字紀念碑,讓后來人領悟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游人環(huán)繞啞鈴形的堞垛走上一圈,將陵冢護墻踩在腳下,順便數數堞垛內鋪設的漢白玉蟠首敞水(向堞垛外排水閑),一路瞻仰而來的姿態(tài)一變而成居高臨下狀,令人生今昔何昔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