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建坤
甘肅省是一個民族眾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其中東鄉(xiāng)、裕固、保安族是甘肅省特有民族。由于甘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眾多的民族構成,民族教育歷來是全省教育發(fā)展的重點和難點,特別受到黨和國家的關心和重視,也受到國際機構的關注和支持。正在實施的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就是由英國政府和中國政府雙邊合作的針對貧困地區(qū)基礎教育的實驗性項目.項目于1999年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最為貧困的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實施。項目的目標是:使甘肅省特別是4個項目縣有更多的男女兒童入學并完成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業(yè),減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現象。項目設計了六項產出:①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②提高貧困兒童、女童和少數民族兒童入學率。③改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教師培訓機構的能力,為基礎教育提供職前和在職培訓。⑤提高學校、縣、州、省級的規(guī)劃和管理水平。⑥開展對基礎教育政策和實踐有影響的研究、研究成果及項目經驗的傳播。這六項產出相輔相成、緊密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改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項目非常重要的內容,其重心是在項目縣開展以“參與式”教學為核心內容的教師培訓。
自主開發(fā)教材,為推廣“參與式”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指導。為了把教師和學生從傳統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中解放出來,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從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中英項目引進了最先進的“以學生為中心,平等參與”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教師應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開展以小組學習為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摸式和教學制度的順利轉變。為此,項目辦在組織專家深入基層農村學校,了解教師的需求,開展基線調研的基礎上,先后開發(fā)并公開出版了《兒童學習策略》、《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等適用于各種教學的通用教材和《教學支持》等校長培訓教材。隨著項目逐步深入,教師的需求更加具體,項目又進一步開發(fā)了不同學科的培訓教材。教材的開發(fā)使用,面向農村基礎教育和民族教育,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教材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從思想、內容到具體案例都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滲透著對女童、少數民族兒童和殘疾兒童的關注,真正體現了教育公平的思想理念。教材倡導的理念、方法與國家新課程改革一脈相承,是民族地區(qū)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嘗試。
從低起點做起,使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實現教師觀念的變革,為“參與式”教師培訓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項目在甘肅省4個最貧困的民族縣啟動伊始,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普遍低下,而學生的學習更是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學習成績很差。有些縣的小學語文、數學合格率只有30%,初中六科的合格率僅是百分之十幾,有些小學的留級率高達10%以上,輟學率達30%。教學理念基本是教師、課堂、教科書三中心,教師教學能力停留在補償教育的低水平階段。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項目組織教師開展了教育思想大討論,引導教師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為新理念、新方法的推行蓄勢。同時,項目還利用《教育教學研究方法》、《教育公平與教育生活》等通用培訓教材,使用“頭腦風暴”的方式,開展“參與式”教師全員培訓,突破教育領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教師通過培訓,初步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主,平等參與”的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以人為本,以活動為主,深入開展教師培訓,使“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與教師能力的提高同步發(fā)展。在教師逐步確立新理念后,通過大規(guī)模的學科培訓,使教師對“參與式”教學的認識實現了從理念到方法的轉變。截止目前,四個項目縣5700多名教師參與了至少一到兩門的學科培訓,占項目縣中小學教師的79%,有366所學校的522個班級進行了“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試點,有相當部分的教師能較熟練地應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學生在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愿平等的參與學習,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表現欲,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展入校培訓和指導,使“參與式”教學從一種教育理念變成實實在在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項目采取了多項措施,把“參與式”教師培訓與指導擴展到課堂之中,實現了從理念到方法的轉化,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
首先,項目構建了教師支持系統,為教師實踐“參與式”教學提供了持續(xù)、及時的幫助。教師支持系統以西北師范大學為基地,吸納全省師范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積極參與,以州、縣教研室為主要執(zhí)行力量,應用區(qū)域網為教研人員了解信息、制作課件提供指導和幫助,州、縣教研員堅持定期深入基層學校,開展“參與式”教學研究和教學巡回指導,掌握學校的教學管理和課堂教學過程,與教師一起研究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支持幫助教師開展“參與式”教學。
其次,項目專門成立了督導小組,開展幫學幫教的平等互助式督導,督導小組既是教師開展“參與式”教學的好幫手,又是新的注重過程評價的教育評價制度的探索者。
第三,為了促進教學水平相對落后的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推廣“參與式”教學方法,幫助母語非漢語的東鄉(xiāng)族兒童順利學習,實現小學階段學校教育“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的目標,項目專門成立以項目專家、西北師范大學語言學教授為組長、東多族教師參加的課題組,開展了東鄉(xiāng)族小學生雙語過渡教學和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
上述各項目措施中,都有中外專家的深入參與。一批來自發(fā)達國家的外方專家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國內教育專家,為教材開發(fā)、教師培訓、課堂教學指導都提供了大量、及時的支持和幫助。
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推廣的“參與式”教學方法,對傳統教學方式是一種挑戰(zhàn),是一種新的教學思想的嘗試,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有益探索。中英項目的策略、措施正在有力地改變著甘肅貧困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