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力
全國目前有八、九十處地方在申報世界遺產,是5年前的3倍多。按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個國家一年只能推薦一個提名地”的新規(guī)定,這些項目要想全部通過,至少需要100年。今年6月28日至7月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我國蘇州舉行,屆時將把中國“申遺”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人類在近萬年的生息繁衍中,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奇跡。這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桂林山水的奇絕秀美,張家界的空靈神秘;也有人類自身文明的積淀創(chuàng)造,如敦煌莫高窟,巴黎艾菲爾鐵塔。正因為有了這些令人驕傲的歷史遺存,我們才覺得周圍的世界格外美麗。
當“申遺”成為一場運動
繼“申奧熱”、“申博熱”后,一股“申遺熱”正席卷全國大地。
由西至東,從南到北,“申遺”如潮水般在四面八方涌動:東北的一宮三陵、杭州的西湖、江蘇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春秋淹城的遺址、南京的古城墻、鎮(zhèn)江的三山風景名勝區(qū)、惠山祠堂的建筑群、洪澤湖的大堤……各種各樣的古城、古鎮(zhèn)、古墻、古廟、古墓、古塔,山川、河流,甚至連古洞、古灶、大堤、粵劇、粵菜、剪紙……林林種種,凡能想得出來的都在“全力以赴”、“竭盡全力”、不遺余力地申報“世界遺產”。
2001年,昆曲被列為“世界第三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如同推倒了的“多米諾骨牌”,川劇、粵劇、秦腔等也不甘寂寞,國人仿佛豁然開朗般地看到了“國粹”“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背后那讓人眩目的光環(huán)。一個安徽古村落的申報成功后就引來上百個鎮(zhèn)、村群起而效之;云南每年由政府投入數(shù)千萬元開展申報工作;陜西全民動員矢志成為西部遺產大省。
據粗略統(tǒng)計,全國目前有八、九十處地方正在申報世界遺產,是5年前的3倍多。按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個國家一年只能推薦一個提名地”的新規(guī)定,這些項目要想全部通過,至少需要100年。
國人的這種幾乎是以昂奮、帶有一點一廂情愿,甚至是以一種拎著自己頭發(fā)也要把自己舉起來的姿態(tài),無疑把“申遺”造就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
“申遺”是件“燒錢”的事
據悉,世界范圍內每年“申遺”的淘汰率為30%-50%??删薮蟮娜肆ξ锪ν度胍苍S最后還是換不來這塊金字招牌,競爭之激烈,壓力之大可以想象。我國的“三江并流”從1993年起申報,持續(xù)奮戰(zhàn)了10年才獲成功。南京明孝陵自啟動申報以來,歷經3年努力,僅中山陵園管理局就投入4000多萬元,有12000平方米的不協(xié)調建筑被拆除。
有關人士認為,“申遺”這把“尺子”嚴就嚴在有“兩道硬杠”:真實性和整體性。對于有著5000年文化遺存的真實性實在是勿庸置疑的,但完整性卻是擺在每個“申遺”地面前的一個不低的“門檻”。這使得“拆今護古”、斥巨資改善環(huán)境等舉措成為“申遺”的必經過程。因此,“申遺”要有經濟基礎做后盾。河南龍門石窟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洛陽市政府投入1億多元,拆除了南門外的中華龍宮、環(huán)幕影城、部隊營房及各種不諧調建筑;四川都江堰為整治文化環(huán)境,拆掉了價值大約2.2億元的建筑;武夷山在申報遺產中也花了1個多億;清東陵投資了近億元;連安徽黟縣的西遞和宏村兩個小村落,也投人了600多萬元用于整治環(huán)境;湖南武陵源用500萬元拆除不協(xié)調建筑和違章建筑……有人測算后說,在申遺過程中所投入的成本若直接用于現(xiàn)有遺產保護的話,應該夠用了。
但這絲毫沒有阻止國人“申遺”的腳步。目前,一類遺產的申報項目已由原來的三地、四地之爭升至七、八地之爭,再往后恐怕還會出現(xiàn)十幾地之爭?!吧嘀嗌佟笔沟靡粋€“申遺”項目從啟動到最后批準要耗時3至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無疑加大了“申遺”地區(qū)的資金投入成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黃果樹從“申遺”到如今已有12年了,僅搬遷黃果樹中學就花去了30萬元,至今仍徘徊在“世遺”的大門之外。
“申遺”燒掉的錢,究竟能給我們帶來多少預期回報?
竭力“申遺”為哪般?
上世紀末,鮮為人知的平遙、麗江古鎮(zhèn)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隨之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越來越多的人恍然大悟,原來打上“世界遺產”的標簽,就好比拿到了國際通行證,可以迅速躋身于“國際旅游熱點俱樂部”的行列,知名度和身價扶搖直上,同時還可享受一系列的優(yōu)惠待遇。
世界文化遺產從前被描繪成“城市的名片”,如今更像是名片上印著的職稱。“申遺”能帶來盛名之冕,一張國際鑒定書,為古跡景點做了絕佳的廣告,為旅游創(chuàng)匯提供了“護照”。在文物保護意識尚不發(fā)達的中國,有誰能抵擋這種立竿見影的誘惑呢?
“申遺”最大的受益者莫過于旅游業(yè)。這是一組常常被專家提及的數(shù)據:麗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后,僅2000年熑縣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5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3.44億元,以旅游業(yè)為主的第三產業(yè)在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0%;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的江蘇周莊每年游客達150萬,旅游業(yè)及其相關產業(yè)的收入達4.2億元;山西平遙在申報之前的1996年,國內游客只有10萬人次,門票收入104萬元,旅游綜合收入1250萬元,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后的2000年,這幾項收入則分別猛增為63萬人次、780萬元、7800萬元,分別是1996年的6.3倍、7.5倍和6.2倍。
“申遺”成為風潮,離不開層層疊疊的利益驅動。全國各地旅游局更是將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景點景區(qū)作為主打產品向國際市場推廣,很多海外旅游者紛紛慕名前來。
盛名之下的誘惑,營造的往往是追名逐利的虛榮。
“申”來就“死”何用
有關人士指出:當“世界文化遺產”變成一塊金字招牌時,它更多地帶來的是破壞,而不是保護。一些地方“申遺”醉翁之意不在酒,申報前搶“牌子”,申報后搶“票子”。一旦“申遺”成功,就把保護遺產、愛護遺產全都拋到了腦后:泰山頭上動土建起數(shù)根索道,曲阜“三孔”遭水洗,動物園落戶承德避暑山莊,麗江古城內大造賓館……每逢節(jié)假日,各大“世界文化遺產”人滿為患,喧鬧無比,成了“財源茂盛”的旅游景點。
一位美國人慕名來到泰山,面對川流不息的索道纜車,店鋪林立的岱頂鬧市,遺憾地說:“泰山沒有風景,只有商業(yè)?!?/p>
業(yè)內人士嘆息說,自然文化遺產的開發(fā),往往沖著遺產本身就去了,而不是利用遺產,適度開發(fā)周邊。南京市為慶賀明孝陵“申遺”成功,連續(xù)三天向市民免費開放,有30多萬人潮水般涌向明孝陵,許多人還攀上了歷經600多年滄桑的古石雕。有人形容在破壞自然文化遺產的惡劣程度上,甚至比“給赤道鑲金邊,給長城貼瓷磚、給太平洋安欄桿、給珠穆朗瑪峰安電梯間”這“四大愚蠢”還要過火。
著名世界遺產專家謝凝高教授對此十分惋惜:“申遺”成功之日熗往也是“遺產”被大力開發(fā)之時。短期的經濟效益過后,將是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大幅度萎縮與消失?!吧辍眮砭退?,本身就是在扼殺自然文化遺產的生命。
聯(lián)合國遺產委員會曾多次對中國發(fā)出嚴正警告,部分自然文化遺產如再不妥善保護、修復,將被列入《世界遺產瀕危目錄》,直至摘牌。2003年,我國有14處“世界遺產”接受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監(jiān)測,陜西省唯一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秦陵兵馬俑險些被摘牌。
“就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被硬逼著,喬妝打扮地賺錢?!闭勂鹉承笆澜邕z產”的境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杜曉帆專員一臉的無奈。
花了大把票子請來了金字招牌,還得再花大把錢修復其原始狀態(tài)。就這樣,申遺正在走入一個類似死胡同的惡性循環(huán)。
守住歷史的根基
世界遺產的魅力來自歷史和文化的共同積淀。千辛萬苦申請來的世界遺產要想獲得持續(xù)性發(fā)展,必須要守住文化,守住歷史的根基。
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有好多短街小巷。走在這些短街小巷里,許多街巷口、店鋪和住宅的門口都懸掛著很有特色的小牌匾,告訴你哪一位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曾經在這所房子里居住,或經常在這條短巷里散步思考。走在這樣的大街小巷,你會感覺走進了歷史,在與名人并肩散步,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文化的熏陶與洗禮。在這些被紀念的人當中,有一些并不有名。比如一位叫杰克的畫家,他在那所小院里畫了一輩子畫,直到去世也沒有成名。但倫敦人認為,即使是這樣也很有意義。院門口的牌匾上寫著:這是一位為藝術而奉獻了一生的畫家,請游客不要驚動他。
可在中國,就連魯迅舊居北京八道灣、李苦禪紀念館濟南萬竹園,都險遭被拆除的厄運。如果是在英國,像八道灣這樣的地方,英國人一定會這樣懸掛上牌匾:魯迅正在這里構思他的《狂人日記》,請游客放輕腳步。
有專家撰文呼吁,在處理文化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上,必須堅持開放與守護并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兼容,經濟與文化互動的原則,開發(fā)世界遺產要站在對人類文明、對歷史負責的高度上。
世界遺產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美學的享受,而是精神與物質、經濟與文化方面的傳承與影響。對歷史文化的鉤沉和對文化遺產的繼承,絕對不能忽略創(chuàng)造歷史文化的精神力量。“現(xiàn)代人不可能再做出希臘的雕像”?!皟蓵逼陂g有人大代表建議,中國應該盡快出臺《世界遺產保護法》,保護這些珍稀的或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自然資源,讓歷史在現(xiàn)代再次大放光芒。
著名世界遺產專家謝凝高說:“申遺畢竟不是申奧,需要的是每個國人對民族文化遺產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憂患?!?/p>
一個失去歷史遺存和記憶的城市,是一個令人悲哀的城市。一個失去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個膚淺的民族。保護世界文化遺產,需要的是一種跨越地域和國界的情感,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
世界遺產凝聚著后輩子孫對歷史的深情守望,我們在守住歷史根基的同時,更應該感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鏈接:什么是“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是由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組織根據各締約國政府的申請,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guī)定,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物、遺址、建筑、自然景觀或其結合體。世界遺產分為三類,即在歷史、藝術或科學、審美、人類學等方面有著世界意義的紀念文物、建筑物、遺跡等的文化遺產;在審美、科學、保存形態(tài)上特別具有世界價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觀在內的地域等自然遺產;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的雙重遺產。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主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二條規(guī)定,需具備真實性、整體性兩個要素。每年舉行一次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申列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委員會委托專家到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實地考察,并依據報告作出評審。此外,要申報世界遺產還需具備以下六個條件: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杰作;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個文化區(qū)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zhèn)規(guī)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能為一種現(xiàn)存的或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提供一種獨特的、特殊的見證;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階段;可作為傳統(tǒng)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與某些事件、現(xiàn)行傳統(tǒng)、思想信仰、文化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