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水色(Water Colours)
演唱:安妮-蘇菲·范·歐塔
編號:DG 474 700-2
對祖國文化、大地母親的眷戀,是每位藝術(shù)家根性情懷的表達。那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無疑是他們心情最妥帖的停靠港。瑞典次女高音安妮-蘇菲·范·歐塔(Anne Sofie Von Otter),繼1996年的浪漫主義風格的瑞典藝術(shù)歌曲專輯《夜之翼》之后,今年再度推出她的第二張瑞典藝術(shù)歌曲集《水色》,該碟獲得2004年3月號《留聲機》雜志的“當月最佳錄音”獎。
同樣收錄瑞典作曲家的作品,同樣由老搭檔佛斯伯格(Bengt Forsberg)擔任鋼琴伴奏。但這一次,范·歐塔更深入挖掘出瑞典音樂文化的精髓,選了Alfven、Aulin、De Frumerie、Larsson、Linde、Nordqvist、Nystroem、Rangstrom等八位瑞典20世紀作曲家的歌曲,一共達33首。
大家知道,藝術(shù)歌曲是由詩歌與音樂兩大元素所組成,而瑞典的藝術(shù)歌曲又與德國、法國等主流藝術(shù)歌曲的美感截然不同。詩歌,是瑞典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因為不是主流語言的緣故,再精彩的瑞典詩歌都缺乏普及性。瑞典的詩歌內(nèi)容無論是談愛情或是死亡,都不是很沉重,而是輕描淡寫,較少激情,著重隱喻與氣氛,充滿反射性。因此,瑞典的藝術(shù)歌曲里頭有種對大自然的多愁善感與愛戀,雖然音樂通常沒有太大的起伏,但卻充滿親昵感,而淡淡的幽情是最常出現(xiàn)的情緒,就算在十分光輝的作品里,也隱藏著深深的愁緒。
范·歐塔的這張專輯,呈現(xiàn)的就是這種瑞典式的多愁善感。雖然這些杰出的歌曲在瑞典以外的地區(qū)知名度不高,但是經(jīng)過范歐塔與佛斯伯格兩人共同挑選,33首作品錄在同一張專輯中聽來美感相當一致:清朗、深邃,帶著一點點的憂傷。你甚至可以感受到瑞典的自然、季節(jié)、光線。對有著語言、文化隔閡的我輩樂迷來說,范·歐塔的瑞典歌曲一樣具有超越文化的穿透力。
片名:AMPZILLA 2000 High Quality Master Recording
演奏:班·韋伯斯特
編號:TOP MUSIC SACD 8020
香港發(fā)燒唱片公司TOP MUSIC為高級音響廠度身定做試音碟已成慣例。此番他們應頂級放大器品牌AMPZILLA的邀請,為其AMPZILLA 2000單聲道后級制作一張示范用SACD,內(nèi)容選擇的則是美國黑人薩克管大師班·韋伯斯特(BEN WEBSTER)1965年在哥本哈根錄制的一張絕世名盤《Nancy》。
為何這位在美國鼎鼎大名的薩克管大師當年會跑到丹麥去錄音呢?這里還有一段歷史。
話說班·韋伯斯特自從離開艾林頓公爵的大樂隊之后,自己組建樂隊,在Jazz At the Philharmonic音樂會上威風八面了一陣,也在加州錄了一些唱片。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后,他于60年代中期轉(zhuǎn)到歐洲發(fā)展,在荷蘭和丹麥,他成為彼邦爵士界的名人。在晚年的演奏生涯里,班·韋伯斯特的音樂風格也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早年的猛烈凌厲,蛻變成了后來令無數(shù)人緬懷的溫暖柔情。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1973年,班·韋伯斯特在阿姆斯特丹病逝。
爵士專家說班·韋伯斯特的薩克管吹奏是屬于Coleman Hawkins學派,也就是warm-toned的tenor saxophone吹奏。音色性感、細膩,抑揚頓挫,充滿肆意的挑逗。這些特點在這張SACD中被表現(xiàn)無遺。比較TOP MUSIC早年曾經(jīng)發(fā)行過的Alloy Gold CD版本,未被壓縮的母帶音色直接而生動。CD版質(zhì)感強烈、音色密度高,空氣感出色,已經(jīng)算得上是天碟,而這張SACD的音色則更為順暢,更有生命力,現(xiàn)場氣氛幾乎活靈活現(xiàn)。音響發(fā)燒友沒有理由錯過。
片名:形態(tài)(SHAPES)
演奏:多米尼克·米勒
編號:DECCA 475 479-2
出生于阿根廷的多米尼克·米勒(Dominic Miller),是西方流行音樂界炙手可熱的吉他手之一,包括布萊恩·亞當斯、雪瑞兒·可洛、羅德·斯蒂沃特、蒂娜·特納、新好男孩等流行樂壇的大牌都與他經(jīng)常合作,搖滾詩人斯汀更是多米尼克·米勒13年的好友兼工作伙伴。
首張個人吉他專輯,多米尼克·米勒親自參與編曲,以成熟洗煉的指法表現(xiàn)12首雋永的古典樂章,吉他的特殊音色使音樂情節(jié)更為豐富浪漫。斯汀本人不但幫好友背書,也大方地彈唱加寫歌來助陣,兩人聯(lián)袂的“Shapes of My Heart”,好友間的配合堪稱默契。此外,男高音多明高也跨刀演唱舒伯特的“圣母頌”和“拉丁美洲彌撒”,爵士小號好手查爾斯·波提(Christ Botti)則在巴赫“第3號前奏曲”中獻藝。至于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diào)”、薩提的“吉姆諾培迪”、貝多芬的“月光”等都是百聽不厭的經(jīng)典。其中,還收錄了多米尼克特選的家鄉(xiāng)情懷——南美的Bossa Nova、阿根廷的探戈舞曲等,
多米尼克·米勒以吉他呈現(xiàn)古典旋律的現(xiàn)代感,并在唱片內(nèi)頁中親自寫出自己對每首曲子的感受,他的吉他不僅僅獻給流行音樂,還要告訴我們音樂的不同形態(tài)。
DECCA的跨界音樂的錄音一直是以發(fā)燒友為目標消費群,此碟的音效之好堪稱近年同類錄音之最,吉他弦線的質(zhì)感和密度高得令人咋舌,音色透明度驚人,細節(jié)、泛音、平衡度和動態(tài)都是一等一的好,絕對是識貨者的珍藏。
片名:決斗(DUEL)
演奏:歐文/史考特
編號:DECCA 473 999-2
這是兩位來自音樂學院的大男孩組成的雙小提琴組合在DECCA的首張專輯,最近一段時間成為了英國排行榜的大熱門。不僅僅是音樂好聽,歐文與史考特這兩位年輕人的外表魅力,更使得年紀相仿、平日只注意流行音樂的少女們,對這兩位帥哥瘋狂崇拜。
歐文的母親教授小提琴,所以他很早便開始接觸音樂,學生時代更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史考特也是音樂學院中拿獎學金的好學生,常常參加音樂節(jié)的演出。身為樂壇新人,兩人對表演生涯期許甚深,包括龐克小提琴家甘乃迪、跨界美聲天王羅素·沃特森,“邦德”辣妹四重奏、陳美等等都是他們的標竿,因為這些音樂人都是用“心”演奏音樂,并以音樂“娛樂”大眾,這是他們最想達成的目標。
于是,他們自己籌錢錄制DEMO樣帶,并結(jié)伴到英國的溫泉小鎮(zhèn)當街頭藝人,直到一次在曼徹斯特圣安妮廣場的表演,被當時擠在人群中、曾一手捧紅凱莉·米洛格的名制作人皮特?瓦特曼(Pete Waterman)慧眼發(fā)掘,竟然夢想成真!
他們的首張專輯定位于跨界音樂,以兩把小提琴的競爭、對話、抗衡、調(diào)和,演奏一般小提琴專輯難以表現(xiàn)的曲目,其中有:來自美國作曲家優(yōu)美的“道別阿休肯”、阪本龍一充滿東方禪意的電影《俘虜》中的主題曲、為《新天堂樂園》、《教會》等電影配樂的意大利大師莫瑞孔內(nèi)的電影音樂《清邁》、與爵士單簧管手貝徹合作的名曲“小花”、現(xiàn)代音樂作品的“嚴冬”;以及圣-桑的“骷髏之舞”、奧芬巴哈的“霍夫曼的船歌”、巴海貝爾的“卡農(nóng)”等浪漫古典旋律,穿梭古今的精致選曲,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