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片(包括動畫作品)是影視世界中舉足輕重的片種。它既可以被其他題材的影視作品包容,又可以包容其它題材的影視作品。下面要說的,既包括純粹的動作電影,也包括其他類型影視作品中的動作場面。
如果認真比較一下各國家、各地區(qū)在這方面的成就,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非常有趣的規(guī)律。
牛仔為什么那么酷?美國西部片的人設(shè)源頭
傳統(tǒng)西部片中的英雄牛仔總是繃著一張撲克臉,很少開顏,要么就是陰陰壞壞地笑,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緊皺的眉頭就是男性美的象征。他們很少哭,如果要他們哭總得發(fā)生些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見天兒一副吊兒郎當?shù)哪樱矚g帽子遮著臉睡在馬背上。最重要的事,真正的牛仔主角大多獨來獨往,一騎如風(fēng)馳向夕陽是非常經(jīng)典的并一直使用著的結(jié)束畫面,或許有時候后面會有一個PLMM騎著馬覓死覓活地追,但是你看兩個人的距離至少得有200米以上。至少他要保證人格絕對獨立,自己想干個什么事兒拍檔絕對不能攔著或者根本就攔不住。象“屠夫”和“日舞小子”那樣的,已經(jīng)算不怎么酷的那類了。
我們說,西部片是自默片時代就存在并發(fā)展著的片種,一個純美國化的片種,一個最能體現(xiàn)美國精神的片種?;▋簽槭裁茨菢蛹t?牛仔為什么那么酷?美國人就那樣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嗎?其實西部牛仔們?nèi)嗽O(shè)有著一定社會、歷史背景。從現(xiàn)實中來看,放牧的牛仔們雖然經(jīng)常單人匹馬地行動,但是團隊作業(yè)的時候也很多。為什么傳統(tǒng)西部片就那么強調(diào)他們的獨立情結(jié)呢?我認為有著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一戰(zhàn)以后,由于對外施行保守閉國的外交政策,美國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被整個國際社會孤立,成為沒有人待見的國家,當時還沒有形成兩極格局,美國遠不是世界的霸主,不能說了就算。于是美國在外處處碰壁,那個郁悶??!宛若寶劍封鞘,明珠暗投。這種情緒波及到國內(nèi)的文藝創(chuàng)作,于是英勇落寞的牛仔形象大放神采,抓住了全體美國人民的心,而且這種類型的藝術(shù)形象也得以傳承光大,不信你可以看一下約翰·韋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保羅·紐曼這三大經(jīng)典牛仔形象,哪一個不是沉浸在這種色調(diào)中?第二,美國人是一個喜歡和世界擰著干的民族,全世界都熱衷于“Goal-Goal-Goal”的時候,他們將他們的情感傾注入橄欖球、棒球、冰球和籃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是這樣說的:足球?哦,就是那個節(jié)奏緩慢,缺少進球,無聊透頂?shù)哪锬锴贿\動啊,我們美國人沒興趣,讓貝利戴上頭盔,我看他能帶球跑上幾碼。驕傲自大、好唱對臺戲正好是牛仔們的好秉性,這種性格恐怕正是第一代美國移民從“五月花號”上帶下來的。
筋肉男電影,WWE與古羅馬角斗
除了西部片,美國人對筋肉男動作電影抱有特殊的好感。期間的代表人物有史泰龍,斯瓦辛格和現(xiàn)在的“巖石”。這在一定程度上和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塑身運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人人喜歡大塊頭,就連杜琪峰老大都要說:大塊頭有智慧。全盛時期的現(xiàn)加州州長渾身隆起的肌肉令人浮想翩翩,野蠻人柯南的造型成就了筋肉電影的典范。
從打斗風(fēng)格而言,筋肉男電影偷師于美式摔跤,其實不光筋肉男電影,絕大部分沒有中國人參與的好萊塢電影,只要有像樣打斗鏡頭的,總能和美式摔跤沾點邊兒。說到美式摔跤,那是觀賞性最強的打斗表演。在美國,給WWE捧場的人恐怕給比WBO叫好的人還要多。我一直認為WWE的選手們可能還算不上真正的運動員,卻是如假包換的演員。小湯在立志成為專業(yè)演員之前,差點就做了摔跤手,如果不是因為膝傷,說不定早就修煉成鎖骨拆筋技了;彼得·帕克在成為正義英雄蜘蛛人前,也有上摔跤臺的意思??梢姷眠@項運動在美國的地位是多么崇高。筋肉男電影只是用了美式摔跤中極其有限的招數(shù),比如加州州長偏愛把人拎起來往墻上撞,我印象中他好像就只有那么一招;倒是“巖石”的表演更具有觀賞性,招數(shù)多了不少,畢竟人家是專業(yè)的。學(xué)得更多的,是美式摔跤中戲劇性的橋段,看過美式摔跤的人都知道,那個東西絕大部分都是假的,假打假摔假哭假鬧,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腦袋真的被象A-TRAIN這樣三百多磅的壯漢用鐵制折疊椅干一下會怎么樣,在摔跤臺上,永遠不會存在選手沒有還手機會的可能,你打兩下,然后賣個破綻,被我一腳蹬在要害部位,接下來輪到我發(fā)飚,1分鐘后再換回來,總得有幾個來回。這就和傳統(tǒng)的筋肉男電影一樣,正義英雄面對敵酋或是對方的頭號打手沒有一次是一錘定音的,否則便失去了觀賞性。
回過頭來,我們聽到的是粗鄙的美國卡車司機和碼頭集裝箱搬運工對于筋肉男電影的叫好聲。美國人喜歡T-800拎著T-1000往墻上撞的感覺。完美的肉體代表著力量,代表著人類崇高的境界,正如希特勒總理追求完美的雅里安種族一樣,美國人追求著膨脹欲破的肌肉群。這歸根結(jié)底,可以總結(jié)為西方人對于力量的崇拜,這種崇拜可以追溯到古羅馬角斗場的刀光劍影,強者意味著生存,弱者意味著毀滅,塊頭大的比塊頭小的有優(yōu)勢,這個就是角斗場的哲學(xué)。阿諾等人的形象正是來源于這種文明的傳承。
港式功夫電影的悲哀
如果用電影作品來劃分港式功夫電影的時代,那么可以說《龍門客?!返臅r期是一個分水嶺,李小龍的時代是一個分水嶺,《新龍門客?!返臅r期又是一個分水嶺。從《龍門客?!烽_始,劇情的成分被大大增強了,而李小龍的電影則賦予打斗哲學(xué)方面的色彩。與西方動作電影不同的是,港式功夫電影的打斗更具人性化,有時甚至直接成為了某種文化的載體。
張徹給予功夫電影更多的陽剛性,胡金銓添以文化和禪學(xué)方面的色彩,徐克則將西片風(fēng)格融于東方電影。但是很顯然,西方的主流觀眾并不喜歡看到純粹的打斗中融入一些文化性的東西,就好像在WWE酣斗之際,主持人要么罵臟話要么說黃段子,絕對沒有人會在那種場合布道,畢竟這是卡車司機風(fēng)格的運動。另外,其實這些觀眾對于功夫片動作小巧、精致的打斗風(fēng)格并不怎么感冒。李小龍因為是No.1所以被他們推崇,但是你看像成龍和李連杰在好萊塢的發(fā)展并沒有將他們應(yīng)有的一貫風(fēng)格充分展現(xiàn)。因為如果做成純港片的話,必定不能吸引大部分觀眾的眼球。這是一個提到搏擊就想到打架、拳擊和SMACKDOWN的大環(huán)境。對于打斗境界的感悟,美國人是十分粗鄙的。
從美國國內(nèi)的例子來看,三個以東方搏擊技術(shù)闖天下的電影演員,尚格·云頓、史蒂芬·希格和維斯里·斯奈普中,只有斯奈普還稱得上一線明星,另兩位的作品早早地就進了錄像出租店。尤其是尚格·云頓這位不甘墮入純粹筋肉男命運的前歐洲職業(yè)空手道協(xié)會青年組冠軍,他的經(jīng)歷最慘。
華卓斯基和塔倫蒂諾是狂熱的港式動作片迷,因而在《黑客》系列中,有了中國功夫的點綴,但我認為這更多是為了切合作品日本漫畫風(fēng)格的需要。不過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倒象是對于傳統(tǒng)港式動作片和日本動作片的致敬影片,影片開首兩個女人一言不合即開打,動作陽剛得沒有什么女性色彩,這樣的處理令人想到張徹,就更不用說標志性的武士刀和烏瑪·瑟曼的黃黑運動裝了。總的來說,港式動作電影的發(fā)展受限很大,并不能真正得到主流動作片世界的認同,同時執(zhí)業(yè)人員缺乏文化積淀、電影業(yè)不景氣等諸多因素更是制約了它前進的腳步。
日本動作電影,最正宗的古裝打斗電影
從打斗的視覺沖擊效果而言,港片應(yīng)該是最強的,但是從影片總體的畫面效果而言,港片很少超越同時期同類型的日本電影。因為受到黑澤明等人的影響,我一直認為日本的古裝電影是最正宗的古裝電影。相對于中國的俠客,西方人更認同日本的武士。雖然很不情愿,但是我得說,就電影表現(xiàn)結(jié)果而言,日本的武士和忍者比中國的俠客和和尚更具有人格魅力。
其實日本很少拍純粹的打斗動作電影,大部分只是在場面上用來點綴和烘托。這種類型的古裝電影中,大斗的場面很少,但是只要有這方面的活兒,置景的工作可是一點都不馬虎。武士的對決突出的是意境,往往只有一刀。輕飄飄,風(fēng)吹過,一人額上淌下一條血絲,立撲倒地,另一人高舉長刀,泯然一笑,突然間,兩眼發(fā)定,掙扎著倒在地上,再也不動了,先倒下的那位重新站起,驀然回顧,不發(fā)一言,旋即離去,身后波濤萬丈,天霽云開。像這樣的場面,比比皆是。雖然人家不是俠客,不過倒是真的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不留姓與名?!钡呐深^。胡金銓的作品就很富于日本傳統(tǒng)古裝動作電影的風(fēng)格。而且我一直覺得日本武士和美國牛仔那種不愛搭理人的倔勁兒,很有些相似的味道。搞不好是互為影響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