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境貧寒的學子,為了走出那個窮山溝,發(fā)奮苦讀,終于考上了大學。然而大學昂貴的學費讓他望而卻步,他只有無奈地選擇退學。退學后,他不甘心命運的擺布,再次考上大學,可他最終仍然選擇了退學。從1998年至2003年,他依次收到西北大學公安學院、商洛師范專科學校、渭南師范學院、延安大學、西北政法學院和武漢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這位名叫曾青的貧困生,是陜西旬陽縣段家河鎮(zhèn)廟嘴村人。曾青的遭遇讓人同情,因而受到了政府和許多好心人的幫助。然而,曾青似乎并不領情,每次退學,他都會向政府、向社會求助,用行動實踐著“我可憐就應該得到別人同情”的邏輯。2003年9月,曾青從武漢科技大學退學,讓那些獻愛心的人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們認為,自己在為貧困失學的學子感到痛心,被同情心左右時,也希望自己的愛心不要被人濫用,甚至是糟蹋。
走出山溝:貧寒學子苦讀夢圓高校
1978年 9月,曾青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家。在曾青小的時候,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那時,每到年終,家里的糧食吃完了,父母就挨家挨戶地借,受盡了別人的白眼。所以,很小的時候,曾青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出山外,考上大學。
懂事的曾青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因為他從長輩那里得知,只有書讀好了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從小學到初中,曾青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讓父母引以為自豪。然而,家里的負擔越來越重了。曾青上高一時,弟弟正在上初中,家里交不起兩人的學費,為了曾青早日考上大學,弟弟只得含著淚水離開了心愛的校園。
父親臥病在床,母親在地里勤扒苦做,但生活依然難以為繼。
1996年,曾青的父親在臥床6年之后,離開了那個貧寒的家。父親在彌留之際,拉著曾青的手,勸誡他不管以后遇到多大的風浪,都要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上學,踏踏實實做人,爭取脫離山村的貧困生活,曾青流著淚水,答應了父親,他在內心發(fā)誓一定要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1998年,曾青第一次參加高考,他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考場,他知道改變命運的時刻來到了。當年曾青以648分的高考成績被西北大學公安學院錄取。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曾青哭了。命運從此改變了,一家人從來沒有這么高興過。
然而,在高興之余,曾青卻暗自擔心,因為15000元的學費對他們家來說,是一個遠不能及的天文數(shù)字啊。然而,這改變命運的機會決不能放棄,曾青就向親朋好友借。然而,曾青把所的親戚朋友都走遍了,也只借到幾百塊錢。最后,曾青到信用社去貸了1000塊錢,這樣東拼西湊也只湊了3000多元錢,離學費仍然差之萬里。眼看開學的日子就要到了,曾青心急如焚,最后實在無奈,只好揣著3000元到了學校。
1998年9月6日,曾青滿懷憧憬走進了西北大學公安學院。學校在了解了曾青的困難后,讓其暫交2000多元的學費,剩余的1萬多元在2000年9月底補齊。雖然自己心里也沒有底能不能夠交齊學費,但曾青仍然十分激動,畢竟他將開始一段嶄新的人生。
曾青在學校里很有感觸,在一次大會上,一個老師為了教育同學儉省節(jié)約,將曾青作為榜樣告誡大家,一下子他成了學校的笑料,從此曾青感到非常自卑,吃飯時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里,飛快吃完回到寢室,一個人坐在床上,心里寂寞極了。其他同學回來后也很少和他說話,曾青的情緒一落千丈,當初考上大學的自豪感蕩然無存。
這時,曾青接受了24天的專業(yè)訓練后,因為身體方面的原因,他不得不轉校學習其它專業(yè)。公安學院給他退了2000多元的學費,讓他直接到漢中師范學院去報到。當時,曾青仿佛覺得天塌下來一樣,哭著離開了學校。在去新學校報到時,曾青想回家看看,讓他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奶奶在他回家的前一天晚上去世了。
曾青用學校退給他的2000多元學費安葬了奶奶,然后懷著一線希望去漢中師范學院報到。然而,他連書費都無法交清,學校也無法給他解決困難,最后曾青只得無奈地離開了那所師范學院。那時,由于奶奶的去世,加上退學的打擊,曾青非常失落、壓抑,精神幾乎崩潰。
隨后,曾青在村里當了幾個月的民辦教師。他真不知道以后該怎么辦,但是一想到父親臨終時的遺言,看著家里的貧困現(xiàn)狀,他很快恢復了正常心態(tài),重新拿起書本,決定來年再參加考試,一定要甩掉貧困的帽子。
六次退學:愛心捐助遭遇退學尷尬
1999年正月,曾青東借西湊進入旬陽中學補習。曾青一邊學習,還要一邊掙生活費。然而,不幸再次向這個窮困的農家少年襲來。就在曾青參加高考的前不久,他的弟弟在煤礦事故中遇難。曾青請了一個月假處理弟弟的后事,學習受到了很大影響,但他還是考上了商洛師專。弟弟的離去讓曾青痛苦不已,弟弟是為了給他掙學費,才去了那種根本沒有安全保障的私人煤礦打工的啊。
拿到商洛師專的錄取通知書后,曾青又犯愁了,他連借錢的地方都沒有了。在開學一個星期后,他聽說學校有助學貸款,可是,當他趕到學校申請助學貸款時,助學貸款已經在3天前就結束了。曾青再次和大學之門擦肩而過。
2000年,曾青第三次參加高考,他考了627分,被陜西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錄取。這是曾青最有希望上大學的一次機會,在旬陽縣有關領導的過問下,信用社給他貸款3000元,他的學費基本解決,但因時間延誤了10多天,他的檔案被學校退回,錯過了機會……
曾青帶著借貸的3000元錢和社會捐助的1000多元錢回到家。他決定再考,非考上大學不可,為了掙第二年的學費,他把所帶的錢投到黃姜種植??墒牵文甑狞S姜價格大跌,曾青不僅沒有賺到錢,連本也賠進去了。但曾青在家自學,這年他考上延安大學,但學校沒有助學貸款,他只好作罷。
2002年,曾青被西北政法學院錄取,安康市慈善協(xié)會給他資助了2000元,但還是不夠交學費,他再次與大學生活失之交臂。大學沒上成,曾青將2000元贈款還給了慈善協(xié)會,經協(xié)會聯(lián)系,漢濱高中免除了他的學雜費,讓他入校補習,協(xié)會給他提供生活費。
2003年元月,曾青才正式進入學校補習??砷_學還沒一個月,家里再遇不幸:母親和妹妹遭歹人強暴。為討公道,曾青四處告狀。6月,曾青第六次參加了高考,8月19日,他收到了武漢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與前五次一樣,曾青又開始向各級政府、慈善機構及社會各界尋求資助。當月,旬陽縣委書記馬濤親自到曾青家了解情況,資助助學款1000元。這時,媒體對曾青六次考上大學卻難圓夢一事進行了報道。
媒體的報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眾多企業(yè)和個人向曾青伸出了援助之手,10天之內,各類捐款達4.36萬元。經媒體與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聯(lián)系,校方表示將對曾青的學費給予減免,求學費用問題完全解決。此外,還有幾家企業(yè)表示可以解決曾青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問題。
9月12日上午,曾青在一位長輩親戚的陪同下抵達武漢求學,受到了校方和當?shù)孛襟w的關注。9月13日,武漢的媒體刊發(fā)了曾青這名特殊學生來武漢求學的消息。而就在這天中午,曾青卻背起行囊離開了武漢,于次日返回了安康。
曾青解釋退學的原因是,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不好;自己適應不了大城市的喧鬧;武漢當?shù)厝怂坪鹾茈y打交道,他很害怕。曾青認為,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不是他理想的學校,并說要回旬陽復讀,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學。
曾青究竟為什么要選擇退學呢?這就不得不回顧和調查他自1998年以來至今未能圓大學夢的根由,并深入了解曾青本人。就此,筆者近日在安康市、旬陽縣諸多部門、曾青家及所在村組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走訪。
在旬陽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縣信訪局、縣教育局等部門呈給有關上級單位的調查中指出,“曾青上不了大學不全是因為沒有錢”。在曾青多年的“高考—補習—高考”的循環(huán)過程中,境遇并不像其起初說的那樣無助。每年錄取通知書下來后,他就頻繁地向當?shù)馗鱾€部門求助,于是就會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數(shù)額的貸款或愛心救助,最多的一次達到4100元,基本湊夠了曾青的學費,但結果是曾青返回旬陽復讀。
毋庸置疑,曾青有權決定自己的路該怎么走,包括他從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退學。然而,對于他繼續(xù)復讀的決定,筆者不知是該佩服其毅力和恒心,還是該為其偏執(zhí)感到惋惜和遺憾!
愛心蒙羞:更多的好心人受傷心寒
拿著好心人資助的5萬元錢,卻只到大學里兜了一圈就回去了。其理由竟是“考得不理想”,到學校去報到一下是因為“不少人捐了錢,不來不行”,成績考得差的原因是母親和妹妹的官司“害得分了心”,曾青這種對自己對家人極不負責的態(tài)度令所有的好心人寒心。
曾青的決定確實令為他獻出愛心的眾多捐贈者不解而失望。一位捐贈者說:“我們是同情他上不起大學而幫助他,現(xiàn)在他上學的問題解決了,卻又開始挑剔學校,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任何人當然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但這個選擇必須站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一位給曾青提供了大額捐贈的企業(yè)負責人說:“如果曾青不上大學了,我們希望他能主動將錢退回來?!?/p>
也有一些人對曾青表示非常同情。畢竟曾青出生于一個不幸的家庭,他的家境確實貧寒,他的遭遇比常人更加坎坷,他個性中的很多缺點也與其經歷有關。曾青本人非常清楚他的遭遇中值得同情之處,并將其夸大甚至故意扭曲事實,談到自己的將來,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求人同情我”。而在過去,曾青也是這樣做的,多年來,他一次次向政府、向社會求助,幾乎每一次都能得到一定數(shù)額的資助,這是否就讓他形成了“我可憐就應該得到別人的同情”的邏輯,進而養(yǎng)成對社會和政府的依賴思想呢?
還有部分人反對曾青這種鍥而不舍考大學的行為,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在作秀!他宣稱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在大學校園里讀書,可到學校打個轉便回家了;社會捐款逾萬,他僅帶上二千多元上學;口口聲聲給捐助者退款,至今未見實際性的行動。盡管他辯解的理由有很多,但都無法掩蓋其欺騙廣大善良讀者的現(xiàn)實。對于曾青,人們有些厭惡他那種小小的狡黠。
深圳特區(qū)文化研究中心胡野秋認為,曾青矢志不渝考大學,眾人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圓夢,但他一句“不管了,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就把好心人的幫助推得一干二凈。曾青的放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這牽涉到社會人士的熱心。他這一走,人們以后還有信心資助貧困孩子嗎?
曾青選擇退學,我們沒法去探測他內心真正的想法,但他的固執(zhí)和自私深深地褻瀆了人們的善良。這肯定會給社會上捐助他的人一定的打擊,也提醒人們善心不可濫用。不管他是有心的還是無心的,如此做法都是對社會良心的嘲弄。
而作為媒體,在此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記者此前的報道對曾青的性格缺陷予以了過多的包容,并懷著善意的目的與富有愛心的好心人一起,努力去幫助曾青圓他的大學夢。實事求是地說,在這件事情上,媒體過多地被同情心左右,部分失去了冷靜和客觀。